年龄歧视成了我的心魔
2017年11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口述:于先生  主持人:小 雅 
  我的烦心事要从儿子的出言不逊说起。
  我年轻时就喜欢车,那时经济条件不允许,根本不敢有私家车的念想。现在不同了,尤其儿子成家后,房子和车子都给他们准备好了,我没什么压力,手头也有余钱,就想着考驾照买车,给生活添一些方便。
  那天,吃完晚饭,我就问儿子关于考驾照的事。好家伙,我这话音刚落,儿子挑着眉毛,一脸不屑地挤对我,“爸爸,你到了吓唬鸟都不飞的岁数了,还想开车?别让我们跟着操心了。”我的火呼呼地往脑门上涌,“那你说我这岁数该做什么,每天蹲在墙根底下晒太阳,围着桌子打麻将吗?”儿子紧接着又嘟囔了一句,“我说的是实话,反正你得服老。”妻子见我脸色不对,把儿子撵走了,然后说我,“至于吗?孩子也是担心你的安全,瞧把你火的,真是更年期到了。”
  是不是更年期我不清楚,最近这两年我对年龄极其敏感,儿子口无遮拦的话狠狠戳痛了我的心。说实话,尽管我已白发丛生,也当了爷爷,但从未觉得自己到了老态龙钟的地步。我一年四季都在游泳,别看我年过五十,冰天雪地里,我穿着泳裤,感受不到丝毫的寒意,再看看两边那些看热闹的年轻人,一个个缩着脑袋,浑身裹得跟个粽子似的。所以,每当别人把我当做老人,我就十分敏感,纵使对方是好心,我也有种被蔑视的感觉。
  有一次,我去菜场买菜,卖菜的女子热情地招呼我,“大叔这西蓝花刚到的,可新鲜了。”哎呀,我这心立马就堵上了,抬眼仔细瞅瞅卖菜的女子也四十多岁了,我理解她买卖人嘴甜心肠热乎,但也不能喊我大叔啊,叫声大哥不行吗?本来还要买肉,这一声大叔搅和得我什么兴趣都没了。两手空空回到家,心里一直在问:我有那么老吗?真到了被四十多岁的人喊大叔的地步?
  前段时间和90后同事小枫出差。电视预告深夜十二点有拳击赛直播。我问小枫,晚上我看拳击赛是否会影响你休息?他可倒好,没直接回答我的话,却满脸惊讶地问我,“于经理,你这岁数爱看拳击赛,还能熬夜?我爸和你年龄差不多,每天晚上十点准时休息,你们这个年龄不都特注重养生吗?”我愤愤不平,但也撑着笑脸话里有话地说:跳广场舞的未必都是老年人,大有年轻人在,有一个外国老太太,用高空跳伞的方式庆祝94岁生日,顺便告诉小枫我的爱好是冬泳。小枫没心没肺地说:“佩服,佩服!”我暗自嘀咕:让你这个自以为是的家伙,见识一下老年人的胆魄。
  反正,我现在听不得一点关于年龄的歧视,似乎总想证明“我没老”。说白了,我也清楚根本证明不了什么,旁人随口的一句话,往往会让我纠结半天。我知道这种反应有点过激了,但就是解不开心结。
→情感解析→
  年龄歧视不过是一个刻板的印象而已,就好比在于先生心目中,打麻将、跳广场舞是专属老年人的爱好。实际上,这无非就是个人爱好而已,年轻人、老年人都有喜欢和排斥的。比如,前段时间网上热炒的新闻:手里拿个保温杯,就说明你是腆着发福的肚子的中年大叔。其实,幼儿园里的小萌娃、青春活力的学生都在用保温杯,保温杯就是个喝水的工具,这和年龄真的不能直接挂钩。诸多刻板的印象背后深藏的无非是一颗焦虑的心。
  心理学特别指出人过50岁以后,极其容易出现“黄昏”心理,而且有六个非常明显的特点:累赘包袱感、怀旧回归感、枯燥无聊感、颓废无为感、黄昏末日感、孤独寂寞感。根据这些心理因素,我们要做的是积极调整状态,“对症下药”,从而缓解自己都意识不到的焦虑心态。
  年龄增长是我们每个人都绕不过去的现实,与其焦虑重重、刻意逃避,不如积极面对。列举两位心理学界的泰斗,中国国际萨提亚学院名誉顾问、享誉全球的家庭心理治疗大师、90多岁的玛利亚·葛茉莉依旧在工作。86岁的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至今在做心理治疗和固定的写作。因此,扔掉刻板的印象,认真过好每一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你会忽略掉年龄的困扰,更加领悟人生的智慧。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