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润坦山
2018年10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水边的前胡村
     文/片 赵福平

  在济南市长清区归德街道永平村东,有一座孤立低矮的小山岭,一眼看上去就是座“平坦山丘”,坦山地名就由此而来。到了金代,古人在小山顶上“凿顶为台”建起了神山庙,因了神山庙的缘故,这座小山又被人们叫成了神山。
  位于神山西北方向一公里外,有座高大的山峰,南三村的人叫北山,北七庄及土屋的人叫西山,这座山也就成了坦山的标志,山顶上有座雄伟的寨堡,被称作坦山寨。
  更为奇特的是,在坦山寨下坦山小学附近一直向东到齐长城岭西的山根,是一条不为人们察觉的“龙脊”,这条“龙脊”实际上是长清区四大水系中宾谷河和清水沟两大水系坦山片区的分水岭,人们常说的南坦山和北坦山的分界线就是这条“龙脊”。
  这就是我的故乡坦山,位于归德街道南部,东南与双泉镇接壤,西南和孝里镇为邻,正东是马山镇,为四个街镇毗邻之地,由11个大小不等的村庄构成,户数2000多个,人口近9000人,耕地面积1万3千多亩。
  过去的坦山交通闭塞,土地贫瘠,经济落后,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十年九旱,缺水严重。降水正常的年份还算过得去,一旦遭遇到贫雨年份,最基本的饮水就是个很大问题。人们不得不到地势较低、七八里远的翟庄等地去挑水。有时大年除夕去挑水,回来时已是下半夜也就是第二年了,“坦山,坦山,吃水年半”的顺口溜,就出自于此。
  从地质科学来看,坦山片区的山岭全是由吸水性较差的碳酸钙石灰岩构成,岩石之间又几乎是水平方向的节理叠层。这种状况就造成了雨水下渗不易,地表径流巨多的实际情况,这也就是坦山自古缺水的主要原因。
  为从根本上解决坦山缺水的局面,人民政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发动群众,奋发图强,在坦山几乎所有的深沟上修建起了一座座蓄水塘坝。这些塘坝的具体位置和数量为:土屋两座,东赵四座,前胡一座,南赵一座,李庄两座,闫楼一座,西张一座,永平一座,共计13座。“龙脊”阳面南三村塘坝的水流向孝里镇境内的清水沟,“龙脊”阴面北七庄及土屋塘坝的水流向归德街道的宾谷河。
  这些塘坝在全年降水量为650毫米左右的平水年份,可保持有一定的蓄水,降水量为1000毫米的丰水年份,座座塘坝水满下溢,而降水量低于400毫米的少水年份,每座坝内基本没水。
  由于多数塘坝拦蓄了很多地表水,这些水就源源不断地补充了地下水的欠缺,加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红旗电灌站的启用,坦山缺水的状况得到了有效改观。
  但凡事都有例外,如果碰到降水特别稀少又没有客水来援的年份,形势就非常严峻。2002年,当地全年降水仅300多毫米,加上上世纪九十年代红旗电灌站的废止,坦山多数村庄遭遇了人畜吃水困难的局面。也就是从这年开始,政府再次加大投入,大搞山区水利建设,在最短的时间内,联村连片供水系统建成,之后打深水井,铺设田间管道,以及对大部分塘坝进行防渗加固等有效措施的落实,坦山人民终于告别了缺水断水的艰难日子。
  有了水的润泽,再加上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坦山相对于过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20国道,济广高速公路从坦山的东西两边穿过,济广高速长清服务区就设在坦山。现在坦山的每个村庄街巷整洁,环境清新,每座山岭林木茂盛,郁郁葱葱。
  前段时间的一场大雨,让坦山的多座塘坝有了清水,有了生机。一时间鹅鸭嬉戏,鱼虾潜游的状况再次重现。近处的山峰,岸边的草树和这些明如翡翠般的水面相依相伴,形成了一派水乡泽国的秀丽景象。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