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今昔大变化
2018年10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田会银

  一个人生命的根在哪里?就在养育你的那片故土里。我已是年逾七旬的老人了,一辈子生长在农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扎根故乡,经历了世事的变幻。从过去的泥土路,到现在宽敞的水泥路;从农业生产手推车拉,到耕种收获全部机械化……我内心里为这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而感动。
  我家住在长清区孝里镇黄河岸边的宋庄村。记得小时候,那里的黄河还很狭窄,恰似一幅长龙画。风景虽美,村里人的日子却不好过,从这家到那家,满眼看到的尽是地瓜干、高粱,稀饭碗里能照见人影。中学毕业后在生产队里干活挣工分,年轻的我地瓜干高粱面糊糊能喝五大碗,可拉耧播种到地中间,肚子一呼噜,没劲了。当时就想,离了地瓜不能活的日子,啥时侯是个头呢?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让人们看到了希望。1979年,我们宋庄村也同别的村一样,按照党的政策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此时的家乡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场面,乡亲们焕发出了前所末有的生产积极性。由于土地被黄河水刮了飞沙,盐碱的情况非常严重,不长庄稼。于是村民们起早贪黑,对田地进行翻红压沙,耕地播种,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果实,笫一年粮食产量就翻了一番。大人、小孩们手捧籽大粒饱的小麦,大豆、玉米,打心眼里感谢党的妤政策。
  发展才是硬道理。温饱问题解决了,村民们的思路也“活”了起来,他们有的包地种田、有的经商办企业,有的发展蔬菜生产,有的外出打工挣钱,全村100多名青年村民外出打工,每年赚回200多万元,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幸福的生活就像吃甘蔗上楼梯——节节甜,步步高。
  改革开放40年,山乡巨变,沧海桑田。40年前这里的贫困生活,如今已被富裕与繁荣,笑脸与舒心所代替。昔日的土坯屋己被鳞次栉比的农家小洋楼所代替。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村民喝的是自来水,走的是水泥路。公交车穿村过,买东西有超市,看病就医在家门口……总之,变化太大了。
  宋光臣是我们村的一名老干部。说到家乡的变化,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宋庄的富裕之路是三部曲,第一部是联产承包后有了种地积极性,五谷丰登粮仓满,然后喝酒,吃肉,娶媳妇;笫二部是走出去打工、开店、办企业,有钱可挣了;第三部是请回来、叶落归根,由于家乡富而美丽了,外出打工者返乡创业,快乐回归。”
  我弟弟田会义靠木工手艺活起家,盖起了两处农家小院,为儿子成家立业,又在济南买了楼房。今年3月份,孝里镇实施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我们村也在迁建其中,不久就要住上舒心的楼房,真是做梦也不敢想,多亏了党的好政策。
  改革开放似春风。回想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改革开放40年带来的。没有改革开放,哪会有这美丽新农村,哪会有我们这富裕、舒心的好日子。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