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赵氏:仁孝文艺并重
2014年03月3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王勇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赵平迁入博山后,族人历经明清两代,共孕育了9位进士、8位举人(不含进士及第者),还有若干副贡、拔贡、恩贡、岁贡、例贡、武举等。他们仁孝继世、文艺传家,在山东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赵氏族人大都自幼秉承家风,研读儒家经典;长成积极求仕,恪守儒家信条。但在研读儒经之余、仕途失意之际、告老还乡之后,也常阅读释道经典以修身养性,且常参加宗教活动;又常游历佛寺、道观,结交释道朋友;少数族人还信佛崇道,甚至出家为僧、遁入道门。可以说,以儒为主、兼融释道是明清博山赵氏家族的思想体系。
  博山赵氏纵贯两朝,身份各异,但热爱祖国、敬重人民却是其男女老少一以贯之的共同追求。九世赵振业被称为两朝“循吏”;十一世赵作耳任范县教谕时适逢灾年,便“力请得赈,全活万人”。
  博山素称“孝乡”,赵氏家族也涌现出一大批名垂史册的孝子、孝女、孝妇。如“南赵”十二世赵班玺,孝敬继母以至令其忘非己出;十三世赵允森妻刘氏,辛勤回报多年照料孤侄赵允森成长的叔父赵泽芳。
  据初步统计,现有文艺作品流传的明清赵氏族人就有32家,多人还有专集行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文艺成就。影响较大者如十世赵进美的诗文与词曲,十二世赵执信的诗词、散文与书法、绘画等。
  明清博山赵氏家族还擅长利用自身优势,根据个人、家族、地方或国家的现实需要,选择研究课题,广泛探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科学等领域。如十世赵继美根据自己种植与管理经验撰写《农训》三卷。再如赵氏善于保存、收集、整理、研究并刻印前辈、兄长、弟子、朋友等的创作成果,仅赵执信的《声调谱》就由其从弟赵执端、三子赵愻辑录,从弟赵执琯、四子赵念重校,侄孙赵贯缮稿。又如赵氏注重家乡风情与文化的研究,只直接参与《博山县志》编印的就达18人次。至于“北赵”十一世赵作羹的《季汉纪》、十二世赵执信的《谈龙录》等,则属影响全国的史学与文论名著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