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更要重视“人”的因素
“准牛市”来临,基金怎么挑?
2014年12月01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上周,股市突破2600点,创三年来新高。无论是沪港通带来的海外资金扩增预期,还是政策对改革态度的坚决,都预示着牛市即将来临,甚至有专家表示股市走牛已经势不可挡。
反观我们“高大上”的基金行业,曾经的专家理财、傻瓜理财方式因为随着社会信息传播的加快、各种颠覆模式的出现却有些趋于式微。
在大的范围内,靠天吃饭成了基金公司的常态,这愈发的让投资者对基金公司不信任。本报去年推出的“有毒基金”系列报道系统梳理了一些长期“疏于”管理的基金,他们的发展不仅对整个行业有害,也代表了一些管理机构的不称职。
在行业内,媒体关于基金公司的离职潮的报道,不仅说明了投资管理者对目前市场环境的担心也代表了对自身职业定位的一种怀疑。连续6周超过20万新增股票开户的现象除了说明大家预期市场会转暖之外,更多的说明实际上大家对专家理财迟疑的态度。
但是,从笔者的观察来看,基金是一种最基本的投资元素,也是任何投资者学习投资的入门课,并不是一个股票组合那么简单。在未来的投资市场中,甚至包括银行的理财产品也同样要以基金的形式呈现。特别是公募基金,对于很多工薪阶层的家庭资产增值是有很大帮助的。因此,在未来我们的投资人生中,如何判断一只好基金是特别重要的,同时也需要在这方面下下功夫。
判断公司行为
现在很多基金公司喜欢跟风,看到债市好,抢债市。看到分级好都出分级,看到货币上规模都出各种宝。孰不知,目前市场上拥有全系产品运作能力的公司屈指可数,战线拉的太长,只会让公司陷入到疲于奔命的业绩数据和规模陷阱中。
不过也有很多基金公司对市场还是有思考的。比如:今年投资美国房地产的基金公司都获得了不错的收益,这都是提早布局的结果。类似这样的基金公司,投资者可以记录公司发布的报告,与市场进行相互印证,经过一段时间后,相信不难获得结果。
对于很多基金的管理层而言,收缩业务条线,是一种几乎不可能的事情。毕竟在这个时代,能耐得住寂寞、压抑住短期扩张冲动的公司是少数,但是一些有思考能力的基金公司还是很容易辨别出来的。
判断基金经理的过往
投资业绩
毋庸置疑,人是基金公司的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一个产品的长期投资绩效也是可以通过简单的对比得出大致的结论。虽然现在跳槽的行为比较多,但是历史业绩还是可以跟踪出来的,通过与大盘涨幅、同类基金涨幅、重仓行业、个股的研究等相关信息的分析,是可以比较容易掌握一个基金经理投资能力的。
但是现在有些基金公司的“一拖几”的情况屡见不鲜,一拖多的情况多出现在固定收益产品,或者ETF类产品,主动管理型产品相对较少,但是无论如何都代表了基金公司发展的窘境,对基金经理而言,这种情况也不利于其专心管理其产品。这种情况也要加强识别。
关注基金公司的细节
与朋友相处一样,基金公司能够将客户的服务工作做好,至少代表了其“力有余”。市场环境不好的时候,一些专题性的投资报告会或者投资者座谈会,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基金公司的服务内容,感受到基金公司的存在。投资失利的时候,也是基金公司最应该出现的时候。
过去基金发展的弊病在于,把自己打造成理财专家,只强调“理财”,而不强调为客户赚钱,而且经常用“投资者不理性”、“大环境不好”的借口为自己开脱。
事实上,投资者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赚钱,这一点并没有错。因此,如果能够让产品的设计与投研更紧密地结合,设计出能够赚钱的产品,更准确地把握产品发行时机,就能抓住投资者。如前段时间某基金公司发行的可转债基金、军工基金业绩表现可圈可点,就是因为把握了市场风向。
(胡景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