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节处养成文明出行小使者
——记鲸园小学文明出行养成教育
2015年09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鲸园小学学生放学后排队等公交车。
  家长志愿者引导孩子安全过天桥。
     2015年威海发出“爱文明家园 做文明市民”的号召,全程排队上下车、礼让斑马线、不乱扔杂物,逐步摈弃陋习,形成文明出行的良好社会风尚。文明出行,从娃娃抓起,日前,环翠区教育局组成检查小组对区直4所中小学的学生路队、候车、乘车情况进行了实地查看和跟车,鲸园小学全校集体列队放学,南北门均配有随队教师,执勤教师、随队教师、家长志愿者、执勤学生的梯队式管理得到检查小组的赞赏,孩子们自觉遵守交通信号灯、横穿马路走斑马线等等,孩子们的这些文明出行习惯的形成与鲸园小学一贯从细节着手的养成教育分不开。
打造教师团队,文明出行树典范
  “身教终于言教,文明出行学校从老师做起,首先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为学生树立典范。”鲸园小学副校长李泽红说,对教师的培训除了要求教师以身作则,排队上下车、礼让斑马线、不乱扔杂物,文明出行外,更重要的是培训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教育方法。“我们分主题,采取案例剖析式、互动讲解式,全面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级水平。”李泽红副校长说。据了解,鲸园小学对新班主任进行一对一的师徒结对,采用“看—仿—省”培养模式:到优秀班级进行现场观摩,观察教师的教育方法,观察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反应。加强班级活动管理,针对校内、校外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每周、每月进行“礼仪风采大比武”系列比赛,以赛促练,而文明出行正是礼仪风采大比武中重要的一项。  “排队乘车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体现着平等、礼让与和谐。随着我市建设文明城市工作的不断推进,市民的素质不断提高。但是,也有部分市民为逞一时之快,上车时不排队,甚至拥挤推搡其他乘客,不但挤走了文明,也损害了整个城市的文明风貌。”鲸园小学德育处副主任陶胜楠说,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对学生的教育才能站得住脚。早中晚上学、放学的时候,鲸园小学的老师们总是守候在学生身边,跟随学生的队伍有序上下班。“我们首先是市民,然后才是老师。”李泽红副校长说。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老师们也从细节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强化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规则意识和文明习惯,自觉遵规守法、践行文明,为城市公共环境、公共秩序进一步优化,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自编微课教材,文明养成教育生动化
  “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有效实施,需要教材保证。”李泽红副校长说,为了让所有学生都在最短时间内习得文明出行知识,逐步养成排队上下车、不乱扔垃圾等文明行为习惯,学校集中班主任力量自编教材,自制视频,以“校内外文明习惯培养”为主题,开发了“文明伴我行”微课程,利用每天的晨会和每周的班会时间在班级中播放。文明交通是“文明伴我行”微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在这一板块中,鲸园小学的老师们利用微视频,从排队礼仪、上下楼梯礼仪、上学放学礼仪、文明乘车、车内文明用语等多方面、全方位展现路队、乘车礼仪,生动的画面,有趣的语言,真实的案例... ...让学生们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文明出行的教育。 
“公交站点附近有一群人聚集在那等候时机‘冲锋陷阵’,老大爷路过站点,还以为碰上春运了呢... ...”微视频中播放着不文明乘车的错误做法,反映却是生活中常见的画面,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却深受教育。尽管视频不到3分钟,但处处都体现老师的设计巧思。德育处副主任陶胜楠介绍,内容上,以一件小事或情境切入话题,逐步深入到学生日常相关的行为习惯问题,融合了行为剖析,原因分析、寻找对策,解决问题的方法。形式上,只出现生动的图片、音乐与文字,没有任何的话外音进行说教,每页文字简练,不超过100字。李泽红副校长解释,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希望借用这种无声的手段,让学生在静静观看的同时,触动到他们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进而达到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微课程的教材集合了鲸园小学全校班主任老师的经验,每课都按照“认知——行为——反思”的模式,分为“情境回放”“知识链接”“道德模范”“日行一善”和“我的收获”五个栏目。教师编写教材时采用贴近学生的语言和事例。 
  理论学习成果的巩固还需要不断实践。对于学生路队等礼仪的培训,鲸园小学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开始。“新学期开始的第一周,学校对全体学生进行了军训,从站姿、走姿等最基本的姿势教起,为路队礼仪的学习打下基础。”李泽红副校长说,学校用队列展示、齐步走、带队下楼三场比赛检验军训成果。“放学后应该和同学排好队,出校门口等公交车也要排队。”刚上升入鲸园小学一年级的吴依静说,放学后跑着出校门,不排队等车是不对的,我刚认识的好朋友李小环(音)总是忘记这一点,我每次都会提醒她。
发动家长,家校形成共管合力
  鲸园小学通过对班级网、QQ群、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多种途径,对全体家长进行培训,号召家长们与学校形成共管合力,养成孩子文明出行的习惯,也为孩子的安全再上一把锁。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家长主动当起了家长志愿者。在鲸园天桥上就有一位杰出的家长志愿者代表。每天早中晚放学时间,鲸园小学的师生都会在校门口的天桥上看到一位戴着红色袖章的家长志愿者,看护孩子们安全过天桥。孩子见到他总会亲切地问声爷爷好。据了解,今年67岁的王大爷作为志愿者已经义务站岗近1年时间了。
  “别跑,慢点儿走。”17日中午放学时间,在鲸园小学天桥上,王大爷笑着提醒走过来的一拨又一拨的孩子们。孩子经过他身边会行少先队礼,亲切地问声爷爷好。王大爷说,最美的声音就是听到孩子每天说的那声爷爷好。提起王大爷,鲸园小学德育处主任江彩娥满是感动,她说王大爷今年67岁,是鲸园小学五年级学生王川滔的爷爷。“有的家长接孩子放学时,会把车停在校门口附近,造成校门口交通拥堵,学校对此也做了相关规定。有一次我看见王大爷在耐心地劝导家长别把车停校门口,家长也听他劝把车开走了。那时候学校还没设立家长志愿者。”江彩娥说,她一说,王大爷就立刻答应当志愿者。从此早中晚上下学时间,王大爷都在天桥上义务守护孩子,风雨无阻。“他真是把每一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天桥施工改造后剩下的废料,王大爷都自己仔细收拾干净,防止孩子受伤。下雨时,孩子穿过膝雨衣,上天桥特别不方便,王大爷就一个一个扶着孩子走。”江彩娥说,王大爷每天都来得特别早,6点40左右一准能在校门口见到他,中午和晚上孩子没放学,王大爷都早早守候在校门口,早中晚义务服务孩子近3个小时,直到孩子都安全离开,王大爷才骑着自行车回家。王大爷说,这是他作为家长的一份责任。
完善监督评价体系,强化监管教育力度
  “大哥哥,请靠右边走,你这样不排队是不对的。”17日,鲸园小学大队委的刘兴晨在天桥执勤时礼貌地劝说一位高年级同学,该同学听后不好意思地回归了队伍。文明教育的养成离不开完善的监督和评价体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鲸园小学建立了“文明使者在行动”“教师检查岗”“志愿者服务岗”“学区监督岗”四级管理模式,发动值班领导、教师、少先队、大队委、家长志愿者、校际协作区等资源进行督查,并利用校外文明训练日等实践活动,强化文明出行习惯的养成。
  班主任利用每天晨会前2分钟,班主任根据班级学生情况,适时进行鼓励、总结,表扬好的做法,温馨提示错误的行为。为树立榜样,充分发挥文明学生的模范带动作用,鲸园小学制定礼仪行动进社区评价表,对学生在家、社区活动时的礼仪进行星级评价,根据学生日常表现,以“自评、家长评、师评、同学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评选出班级“校外礼仪之星”,并推荐参加学校总的“礼仪之星”评比,校级的“礼仪之星”将在期末表彰大会上颁发荣誉证书进行奖励,并在校园网上宣传其事迹,而作为一名礼仪之星,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文明出行。 
  “上下楼两队靠右行、排队乘车不打闹、主动给年长的人让座... ...。”说起文明乘车的注意事项,五年级的唐宣牢记在心,“还有,不与同学勾肩搭背,不能边走边吃食物,这样既不雅观也不安全。”同班的赵耘烽说,同学们都知道,大家也互相监督,比比看谁是文明小使者。17日中午放学时,鲸园小学执勤的学生拿着公交号码牌站在公交站点,等公交车的学生们整齐的站在后面,车来了便有序排队上车。“排队上下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行为,在一个文明城市中,排队意味着对公平秩序的遵守与履行,更体现着对他人权利的尊重。”李泽红副校长说,希望通过微课程的继续深入实施,在知行合一中让孩子们养成文明出行的好习惯,成为一名合格的文明市民,继承美德威海的君子之风。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