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汪卫东——
我喜欢做别人没做过的事
文/片本报记者顾松
2012年04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师范院校毕业的遗传学硕士汪卫东,因一句“微生物可以运用到石油开采领域中”的话,只身来到胜利油田。在近20年的科研工作中,他成功地开拓出了一个新的研究和应用领域——石油微生物技术,组建起了石油微生物专业实验室,并将其发展为国内首家集科研、生产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石油微生物研究中心。
   一句话
 影响他一生

  4月26日晚,记者见到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汪卫东。他告诉记者,自己在哈尔滨师范大学读遗传学时,老师曾说过,微生物也可以运用到石油开采领域中。对微生物颇为感兴趣的他,从此,便潜心研读、查阅大量文献,系统地了解了微生物采油领域。
  汪卫东说,他喜欢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这在他看来是种挑战。硕士毕业后,他来到胜利油田。在与胜利油田采油研究院工作人员的交谈中,汪卫东得知了一个令他兴奋的消息。因为1990年起,胜利采油院便已经开始对微生物采油进行调研了,到1993年已经准备开始进行实验了。就这样,汪卫东成了采油院的一名科研人员。
 生病时
 他为自己输液

  在汪卫东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窗台上摆放了5个瓶子,每个瓶子中装着不同颜色的水。在一个柜子上,还摆放了6瓶土,瓶身上贴着“四川,2011.9.8”、“贵州,2011.10.20”、“新疆,2009.9”等字样的标签。他说:“这些水和土是用来做实验的。”汪卫东说,窗台上的水是不同油田的污水,通过污水内细菌的变化可以分析出每个地区污水的特点,从而为实验提供数据。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汪卫东最多的一次从云南取了40个土样,但是当他过安检时安保人员却对这些土样产生了怀疑,后经汪卫东解释取样目的才被放行。汪卫东的同事耿雪丽说:“汪卫东很细心,平时我们找不到的文件在他那都能找到。”
  超负荷工作就意味着要以健康作为代价。汪卫东告诉记者,因为1997年至2004年期间经常工作到凌晨一点,甚至到天亮,导致了目前时常神经性头疼。记者了解到,为了不耽误工作,汪卫东每次生病输液时,都是自己去拿药回办公室自己打针。
 团队力量
 成就毕生事业

  一个新鲜的事物被接受,其过程都是非常艰难的。汪卫东来到采油院工作后,他便带头成立了课题组。微生物课题组从最初的3个人已经发展到现在的38人。
  汪卫东告诉记者,最初无论是查资料、搞调研、室内试验、菌液生产,事事都得自己动手。在进行细菌生化实验时,需要血液作为培养基成份,他就从自己身上中抽出鲜血,注入培养基进行试验。
  汪卫东说,2002年,为了能够提取到污水罐底层实验所需材料,他便脱掉上衣换上工裤找人用绳子拴着他进入罐内取样。“当时罐里污泥味很大,考虑到可能会有硫化氢所以才找同事用绳子拴着我,如果一旦有中毒的迹象就把我拽上来。”
  2005年开始,汪卫东逐渐开始培养自己的团队,希望通过接力棒的方式将微生物更好地运用到油田的生产中去。
  汪卫东的同事介绍,在一个微生物污水处理实验现场,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他们需要在污水池中放一个容器进行实验,然而当时在场的人都不知道该如何取样分析。就在这时,汪卫东就趴到地上拿起取样器从容器污水中取到样本。“那次实验对我们印象很深,事后,同事们都觉得他能做的我们也应该去做。”
  汪卫东说,从2005年开始,他逐渐开始培养自己的团队,通过团队的努力才可以最终促进实验的成功。“我的目标就是在退休前,利用这10多年的时间将我们的技术在油田实验工业化中应用起来。”汪卫东说。
相关链接
  汪卫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省部级奖4项、油田科技进步奖14项,发表论文56篇。根据油田生产的需要,已将微生物采油技术拓展到了开发、勘探、污水处理、环保等多个领域,在国内保持领先水平。多次被评为胜利油田文明建设先进职工、连续8年被评为油田劳动模范,先后获“胜利油田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胜利油田十大杰出青年”、“东营市十大杰出青年”、“胜利油田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青年创新能手”、“中石化劳动模范”、“中石化青年岗位能手”、“全国青年创新能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