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上的中国红
2014年02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德忠
    地处亚非大陆十字路口的苏丹共和国,是古埃及、地中海及西亚地区诸文明交汇之地。多年来,在这片古老而又灾难深重的红土地上,种族和宗教矛盾相互交织,人民饱受战争蹂躏,一直备受国际社会关注。
  从2005年开始,济南军区向苏丹瓦乌和达尔富尔两个任务区先后派遣了19批维和部队。8年多来,这些为国出征的军中健儿,代表两岳雄师亮剑国际舞台,传递着中国军人捍卫世界和平的声音。
  生命渴望体现,军人向往出征。这些年来,我一直负责维和部队宣传工作,走近一批批忠实履行使命的蓝盔勇士,聆听他们维护世界和平的动人故事,感受他们对祖国的满腔赤诚与忠勇。
  苏丹接近赤道,素有“世界火炉”之称。2006年5月,首批赴苏丹瓦乌维和部队踏上了这块神秘的红土地,呈现在官兵眼前的,是一片荒芜的灌木丛,没有营房,没有道路,没有水源,部队一度过着“炒菜水当油,菜花黑了头,黑馒头打死狗,牛羊肉难入口”的艰苦生活。
  官兵们吃着过期变质的干粮,喝着简易净化的河水,住着野战帐篷,起早贪黑地工作。不到两个月,一排排整齐的板房拔地而起,所建营区也成为整个联苏团的样板,“中国速度”、“中国质量”、“中国标准”的名声在非洲大陆一炮打响。 
  “爱国胜于一切,使命高于一切,铁律重于一切,拼搏战胜一切。”维和任务区最显眼、最有气势的四句话,对一批批维和官兵而言,是心声,也是写照;是鼓励,更是诺言。
  来自“铁军”部队的战士谢保军,刚到任务区,就接到一项紧急任务:以每天400块的速度生产一批防弹砖,用于UN城安全设施建设。280多个日日夜夜,57项临时任务,谢保军不知疲倦地忙碌着,因过度劳累,导致脑部大量出血。2010年5月28日,在与死神抗争了4天4夜后,年仅26岁的谢保军再也没有醒来,成为济南军区首位牺牲在维和一线的英雄战士。此时,距联合国授勋仪式还有7天。
  谢保军牺牲的消息,在联合国、苏丹及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亲发吊唁函,对谢保军“为苏丹和平事业做出的贡献表示敬意”,并“感谢中国政府对联苏团的宝贵支持”。全国人民对谢保军烈士无限缅怀,数百万网民自发在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等各大网站发表感言,寄托哀思,盛赞谢保军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是推进世界和谐的使者。
  在苏丹的红土地上,常年盛开着一种叫“苏丹红”的花,当地老百姓把它比作中非友谊的象征。一批批维和官兵在执行繁重危险的维和任务之余,为饱受战乱之苦的苏丹人民排洪水、筑堤坝,建学校、修家园,访贫苦、诊病患,用友善四邻的行动,无怨无悔地付出着。
  在联苏团的各项统计数据中,有这么一组数字格外引人注目:在中国维和部队进驻的地区,当地民众的数量比中国维和部队进驻前增加了2/3。当地部落的一位村长这样感慨道:“只要中国维和部队在,我们的生活就有希望。”
  维和,是一扇门,穿过这扇门,可以感受国际政治博弈的现实较量;维和,又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可以看到一种全新的用兵模式;维和,更是一种记忆,翻开记忆的底片,可以看到一张张坚定执著的刚毅面孔。
  让我们记住这些维和官兵的名字吧:某分部原部长张勇,从2005年到2008年,3年时间的1095天里,他在维和集训营度过395天,在维和任务区度过513天,被誉为“真正的维和勇士”,荣获“第二届中非友谊贡献奖”,成为感动非洲的10位中国人之一;某工兵团原副团长陈长青,三赴维和战场,征战两个任务区;某工兵团四级军士长李璐,因成绩突出成为老家征兵宣传形象大使;某车材仓库士官班长张健,四次维和写忠诚,被誉为“维和张”;来自山东安丘的吕红兵,踏着哥哥的足迹,续写吕氏兄弟接力维和的军旅传奇……
  大爱,播撒异国;感动,跨越国界。在万里之遥的异域他乡,维和官兵用自己的付出赢得荣耀和尊重,更让温暖的光芒穿越时空、跨越国界。
  人离祖国越远,心就离祖国越近。在维和官兵的床头柜里,都有一个装着祖国泥土的瓶子,上面写有“祖国在我心中”的字样。每一次在红土地上升起五星红旗,都会让维和官兵心潮澎湃。他们或在床头插上一面小国旗,或在行囊中珍藏一枚中国结……
  “如果说经济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支柱,那么军事实力就是一个国家的盾牌。”第七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工程兵大队全体官兵,谈起去年1月成功营救中铁十八局4名被苏丹当地武装分子劫持的援建员工,无不感慨万千。因为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走出国门的维和官兵切身体会到了荣誉的高度、责任的重量。
  茫茫热带丛林,多少豪情记忆,多少壮怀激烈,让中国维和官兵冷静地观察灾难、思索战争。在异国他乡的红土地上,他们一路驰骋,一路放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