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零食
2014年08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沈欣

  上个世纪80年代的乡村,那时孩子们吃的零食,数来数去就是那么几样。但每一样都伴随着那个物质贫乏的岁月,成了现在常常想念的老味道。
香喷喷的南瓜籽
  过去到了春天,家家户户都在房前房后埯瓜种豆,其中最多的就是南瓜。南瓜生性泼辣,几乎不用悉心照顾,也能有个好收成。结了瓜嫩的时候,和着韭菜包饺子最是鲜美。到了老秋,南瓜成熟了表皮变成金黄色,母亲常常拿老南瓜和大黄米熬稀饭。南瓜籽舍不得丢,都收集起来,放在玉米叶上在窗台上晒干。
  那时候在农村没有卖炒葵花籽的,自家种的也很少,再除了偶尔吃点炒花生和炒豆子没有别的。母亲有了闲工夫,就在锅灶里添上一把麦秸草,或是炒花生的底火就可以炒南瓜籽了,因为南瓜籽需要的火候轻。炒的过程中,屋里香气飘荡。南瓜籽得勤翻炒,稍不小心就会煳了。炒好了的南瓜籽吃在嘴里唇齿生香。
别样滋味花生饼
  过去花生米晒干了,都装在布袋子里储存起来。家庭主妇每到油坛子油不多了,就经常拿花生米到油坊里榨油。油坊榨油之前得把花生仁上锅里炒熟了,用磨推碎,压出来的花生渣就成了花生饼。所以不论哪个时节,家家户户的孩子都能吃到花生饼。
  那个年代的花生饼是小油磨坊做的,因为制作花生油的工艺不一样,花生饼也分两种,俗称炒胚的和蒸胚的,分咸味的和甜味的。想做咸味的花生饼,在推碎的花生渣里面,加上葱、香菜、姜、盐;甜味的加上糖精即可。论花生饼的味道和口感,蒸胚的远不如炒胚的花生饼那样喷香,因为花生饼硬,一块花生饼在嘴里咂巴着能啃老半天。
  每次,都盼着母亲上油磨坊去榨油。特别是新下来的花生,榨油做成的花生饼,味道真是妙不可言。逢年过节的时候,母亲上油坊的次数也就多了,推着独轮车一进家里的院子,我和小弟就围了过去。母亲总是做甜味的花生饼,一是省钱,二是简单,孩子也爱吃。所以,我很少吃到咸味的花生饼。对咸味花生饼的印象,还是很深的。记忆中只是吃出葱的味道来,香菜和姜放没放,就有些模棱两可了。
自家晒的地瓜干
  到了闲暇时,没了蝇虫的干扰。母亲就烀一锅地瓜,熟了趁热扒去皮。用刀在手上把剥好的地瓜割成条或者片,放到铁箅子上,拿到平房上晒。晒到两三天,收了水分,我总爱拿着吃。此时的地瓜干,虽然没晒好,但又黏又软,比蜜还甜。地瓜干晒硬了不好吃,晒什么程度母亲心中有数。收起来放在瓷坛子里,用塑料纸蒙着扎上口。过几天,地瓜干长了白白的糖霜,就成了我们的零嘴了。
  女人们农闲的时候凑在一起,在火炕上一边绣花,一边拉家常,吃着主人家晒的地瓜干。别人家晒的地瓜干都不如母亲晒的干净好吃。有些人家的地瓜干不是晒硬了,就是能吃出沙来硌牙,关键是她们也捂不出糖霜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