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食老模样
2014年08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永绪

  现在又到了盛夏时节,市场上各种冷饮、冷食可谓品牌众多、琳琅满目,这使我想起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烟台冷饮冷食的一些状况。
  我今年87岁了,从小生长在奇山所城东门里一带,七八十年前,我只有七八岁,最早看到的冷食是小贩沿街叫卖的冰块。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胳膊上挎着柳条编织的篓子,里面装有几块晶莹透亮的冰块,沿街叫卖:“卖开水冰啦,卖开水冰啦……”听到叫卖声,人们便攥着几枚零钱出来了。那时的硬币零钱是铜子,大一些的俗称大铜子,上面铸有相当二十文的字样;小一些的,则铸有十文的字样。看到有人来买,他便停下,从篓子里取出羊角锤和一个长约三寸的大铁钉,敲下几块来。买冰块通常是拿个碗出来盛着,冰块含在口中,冰凉彻骨,解暑又解渴,是那时妇孺们在夏季里的极大享受。
  在所城东城门洞里,有卖冰棍的,是土法制作的冰棍。一个木箱子,内壁是用铁皮裹起来的,以防止漏水,里面装有碎冰块。做冰棍用的模子,是铁皮做的细而长的小圆筒。小圆筒插在碎冰块里,注入甜水,再插一根小竹棍以便拿着吃。待一段时间,小圆筒里的水便凝结成冰了,这土法制的原始冰棍就做成了。这时,商贩会把里面已经凝结成冰的小铁筒放进水桶里浸一下,让靠近铁皮筒的冰棍略微融化些,就很容易把冰棍拔出来了。
  在街区比较繁华一些的地段街边上有制作冰渣的摊贩。制售人手握方形的冰块,把冰块在特制的刀刃上擦成冰渣,用瓷盘盛着,上面洒上带颜色的甜水,颇似现在的冰沙。有红色、黄色等,口味也不同,或酸或甜,又冰凉又好看又美味,实在是诱人。我自是在一边眼巴巴地看。那时候的我还只是一个小孩,像歌曲《童年》里唱的那样:“口袋里没有半毛钱。”只能望之兴馋,真个是“盼望长大的童年”,想着长大了,能够工作挣钱用来消费了。
  街边还有卖用土法制作的冰激凌,制作方法是用一个像现在的塑料水桶样子的大木桶,里面装上碎冰块。碎冰块中间是铁皮做的圆桶,圆桶里装进用鸡蛋、牛奶、白糖调制混合成的液体,铁桶里装有一个可以用来搅拌液体的摇把。摇动搅拌器,桶里便不停地搅动,以防止液体凝冻成坚冰影响口感。当碎冰块的冷使得铁桶内的液体成半凝固状,就可以出售了。这可称得上是当时冷饮食品中的奢侈品了。
  如今,一年到头都能买到各式各样的冷饮了,而我的肠胃已经不允许我恣意地品尝这些,只能看着我的孙辈、重孙辈的孩子们成天变着花样开心地吃各种雪糕、冰激凌,也有微微的欣慰及羡慕。便又回忆起童年里风清蝉鸣的夏季,那普通的白水冰块带来的丝丝凉意,隔着数十年的时光流逝,依然润着我的心底。
  关于零钱“铜子”,有的地方叫“铜板”。比如《卖报歌》的歌词里有“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听说除了20文、10文的铜子,还有比10文更小的,但我却没有见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