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官员为啥热衷“万民拥戴”
2014年12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吉林省纪委近日对外宣布,吉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蓝军,因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人们或许对这个名字还有印象,曾任松原市委书记的蓝军,在离开松原时曾受到过“千人欢送”,其中有一群西装革履的“群众”,拉着写有“松原人民的好儿子”、“我们不愿您走”等字样的横幅,颇为引人关注。
  时至今日,其被调查的消息传出,彼时已受到诸多质疑的“千人惜别”场面,又添上了不少讽刺的味道。以这种“接受万民伞”的形式衬托自己“有为”,无论是自导自演,还是下属溜须拍马,其中体现的都是封建思维的遗毒。更何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原本就是地方官员的本分,做得好与不好并非秀出来的,而要体现在日常的工作中。
  事实上,这种颇具策划意味的欢迎或欢送场面,究根到底还是在作秀。无论聚集了千人还是万人,也不管条幅上写着多么肉麻的语句,都不是群众对官员的真实评价。这跟官员下基层时摆拍照片,或是带着摄像师与群众偶遇一样,不过是在制造民望。真正的口碑无需这种明面上的“表彰”。“知政失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地方官员到底干得好不好,群众心里是有数的。
  只不过在现实中,群众的评价对于官员晋升等影响有限,远不如制造“万民拥戴”的大场面效果好,这或许也是一些地方官员热衷制造上述“景象”的原因所在。就像上个月因涉嫌违纪被调查的“红毯书记”李连玉那样,发动大量人力物力,就是为了进京开会时能在电视上露一面。这种“博眼球”的方式,暴露出的是官员考核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尤其是民意表达的渠道不够畅通。如果群众评议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地方官员或许就会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为民服务上了。
  所以说,看待地方官员的作秀行为,既要考虑到官员自身的作风问题,也不能忽视评价考核模式对官员行为的诱导。通常而言,权力源于谁手,官员就会对谁负责。因此,打通民意表达渠道,完善群众评议机制,那种“拥戴秀”,自然也就派不上用场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