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动城市转型,我也是在创业”
淄川区委书记杨洪涛直言要给城市未来多留遗产少留遗憾
2015年07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淄川区委书记杨洪涛
   本报记者 樊伟宏                     
  “要说就说实话”、“带动城市转型,我也是在创业……”4日,刚刚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淄川区委书记杨洪涛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毫不掩饰地向记者袒露心扉。“说心里话,在基层,最难做、最想做好的就是把工作落实,不要有私心,不要玩权术,群众都能看出来,还是简简单单最好。”
  三分之一的村居主任
他都能叫上名字

  2000年,杨洪涛从省地税局来到基层,十年磨砺后,他被调任淄川“一线总指挥”。
  杨洪涛有两大爱好,看书和调研,不管多忙,他每天总会抽出一两个小时去阅读,用他的话来讲,读书可以扩大自己的眼界,能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把想说的充分表达出来,让群众更好理解。他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沉在基层,走遍了全区461个村居,超过三分之一的村居书记、主任都叫得上名字。
  “在基层,最难做、最想做好的就是把工作落实好,其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就是观念的传达和理解。”杨洪涛说,最幸福的并不是工作完成得多好,因为这本身就是职责所在,真正的幸福是自己的观念和想法能被对方接受,然后把大家动员组织起来劲往一处使。
  “区委书记就是一份职业,和教师、工程师、环卫工人都一样。把自己手中这碗‘饭’做好、吃好才是根本,要对得起让自己吃上饭的人。”杨洪涛说。
资源日趋枯竭
老工业区转型升级

  杨洪涛任职期间,正值淄川老工业区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2008年前后,淄川区资源日趋枯竭,历史遗留问题集中凸显,区域发展陷入空前的困境和停滞。
  “推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就像是一次新的创业。”杨洪涛表示,淄川是百年老工业区,想转型谈何容易?一边是金山银山,一边是绿水青山;一边是城市GDP,一边是群众期盼。
  之后的几次调研让他触目惊心。“大家有钱就挖煤,挖出煤来烧石灰,再就是挖煤烧水泥,开石头烧水泥、烧宝石、烧陶瓷。”想起这些,杨洪涛至今心有余悸,“转!必须转!”
  经过调研,他发现制约淄川产业转型的两大瓶颈主要是受产业空间布局和结构层次影响,于是,他组织规划编制了“一体两翼”的产业园区布局,提出实施企业“搬家工程”,组织企业分门别类搬家进园区,同时实现生产装备的更新升级,分产业行业确立改造标准。就这样,淄川的建陶、耐火、冶金、铸造等传统产业迅速提升到全国领先水平,15种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关停“土小”企业
有人要给他点颜色

  过去的淄川因为经济主要依托乡镇企业和煤炭开采,形成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散乱布局,出现一大批小石灰、小炼铁、小建陶等“土小”企业,资源能耗高、环境污染重、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极为突出。
  “在集中关停取缔行动中,因为断了不少人的财路,有人曾扬言要给我点颜色看看,匿名电话经常半夜打到家中。”杨洪涛说。这些并没有阻止他的决心。目前,淄川已关停了1300多家小炼铁、小建陶企业。虽然如此,但发展非但没有停滞,质量和效益反而不断提高。2014年,在全国69个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效果综合考评中淄川区名列第三位,区县第一位。
  产业转型有了出路,另一张“成绩单”又让杨洪涛皱起了眉,空气良好天数太少。“环境问题欠账较多,这个数字我每天都看,很多福利都不一定是普惠的,只有空气、阳光和水是普惠的,所以一定要做好。”杨洪涛说。
  6月13日,杨洪涛来到昆仑镇察看孝妇河河道排污口封堵情况,心里颇多感慨。“花了20多年,孝妇河终于实现了河水变清、再现鱼类,空气良好天数从2012年起已达到了230天,百姓盼这天盼得太久了。”
  “每个城市都有它自己的特殊属性,发展需要因地制宜,荣誉属于我的团队,我只是做了很多别人想做还没做的事。”杨洪涛说,“淄川的转型升级只是刚开始,关键是下一步,要对淄川的群众和未来负责,多留遗产,少留遗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