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公开周”展出济南历代“家谱”
七旬市民六年修了600年的家谱
2015年07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古代志书《历乘》
   文/片 本报见习记者 于悦
  近日,济南市史志办公室举办了首届“史志公开周”,向外界公开了历年所修志书成果与保存的志书珍本,《济南市志》正在修订。在民间,也有普通市民在修家谱时立志家谱研究,编写出家谱工具书,成立了家谱学会。

城史: 正在编写《济南市志》 《济南金石志》年内出版
  古代的县官上任有三件事:收税、断案和修志。在开放周活动现场,展出了保存状态尚好的济南古代的志书,如记录历城历史的《历乘》等。另外,道光年间的《济南府志》是济南历史上最完备的一部地方志书,但古代志书没有句读,十分难懂。为此,修志的工作人员重新校点了六函(每函八册)的《济南府志》。
  “修志是个坐冷板凳的活,要耐得住寂寞。”济南市史志办的郭建群说,在根据古代志书编写现代本时,古籍常有残破不全的现象,“有次排版时,发现有100多张残缺页,只能跑到全国各个图书馆去凑,根据各个善本互补,凑齐后再写。”而且负责做地方志的只有三四个工作人员,工作量相当大。
  除了《济南府志》,现存对济南历史介绍的志书还有记述济南泉水的《济南泉水志》、记录历代济南著述的《济南历代著述考》。对济南市从1986年至2010年间社会情况进行介绍的《济南市志》,全书规划共七册、800万字,至今已出版四册,并将于2017年全部完成。另外,专门记述济南收藏历史的《济南金石志》今年将会出版发行。
  “为了修泉水志,我们重新做了一次济南泉水调查,从原来的700多处增加到现在的809处泉,还从全国各地征集了一些老照片。”郭建群说,地方志是中国特有的东西,早至先秦时期就有,宋代以后逐渐形成比较完备的志书体例。根据国家规定需要20年续修一次。
  省、市、县三级的志书是国家规定修订的,但许多镇、村修史的热情也很高,如大桥镇史志、平阴玫瑰志等等,甚至各行业部门也有自己的志书。郭建群介绍,济南开发区的牛旺庄,如今已不是村庄,成了一个现代化社区。为了记住村庄的历史,最近也修了一部牛旺庄村志,而且修志的并非专业人员,是村里几位70多岁的有文化的老人编写出来的。
  虽然现代人对志书知之甚少,但了解的兴趣却很高,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准备好的2000多册志书、学刊等很快被分发一空。

家史: 六年修了600年的家谱 编出一本修谱工具书
  70多岁的杨宗佑老家在黄河北的商河,现居济南。2000年时,老家的人给了他一本传下来的家谱,他发现里面错误连篇,“都是把一些刚去世的人和活着的人的姓名写上,因为老家谱早已被烧掉,和以前的家谱也接不上。繁体字简化印得不对,标点断句也有错误。”
  从那时起,杨宗佑就下决心要寻找老族谱,走了40多个村庄,终于从一个县城里找到了他们家族谱的其中一本,并在2006年编写出了《中华杨姓谱乘探源》,记录了28、29氏左右,共600年的家谱。“刚开始我也不会打印,只能靠手写,画表格什么的也要自己设计,走了很多弯路。”杨宗佑说。
  “过去的家谱可能受限于文化程度、交通条件等因素,不太重视文化方面的东西,只注重世系承传。这是家庭繁衍的根本,但文化才是家谱的灵魂,没有文化就没有可读性,年轻人从家谱上看到熟悉的名字才会关注,再往前的人他们就不会关心了,因为只有几个名字而已。”杨宗佑认为,家谱的文化表现在家族的起源传承、文化事迹、族规家训等,这些都应该被著录进家谱。
  杨宗佑编完自己家的家谱后,考虑到没有专门修家谱的工具书,就编了一本《中华杨姓谱乘探源》,2009年出版,介绍了家谱有关的历史知识如祭祀、葬仪、族规、家训、堂号、字辈等。后来,朋友们建议他建立一个组织,专门研究家谱这门学问,杨宗佑就成立了现在的“山东中华家谱学学会”,据他介绍,目前会员已发展到了两三百人。学会还自费出版《中华家谱学学刊》。
  “600年的家谱并不算多,我正要准备出版一部《中华民族姓氏承传历史大系表》,记录了近百个姓氏承传,160多代、五六千年的不间断家谱。”杨宗佑说。如今一些人在寻根时想要重新修订家谱,杨宗佑称,家谱必须有姓氏文化和世系承传的内容,遵循一定的体例,如遇家族迁徙等也要记述,不可间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