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里的最后一曲夯号
——章丘即将遗失的夯号史话
2015年07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上世纪50年代章丘兴修水利打夯的情景。
  石蛾
     前几天,去偏僻寂静的深山古村石匣村采访,刚进村就听到了悠扬的夯号声:“今天咱们来打夯哎(哎嗨吆哎),为了主家盖新房哎(哎嗨吆哎),咱们快把地基打哎(哎嗨吆哎)……”铿锵有力的夯号带着乡土民风中纯朴优美的韵律,虽然简单,但蕴涵着打夯人的许多感受和故事。这让我回忆起十几年前写的文章,今再整理以飨读者。
□翟伯成
一、由“硪”到“夯”的历史
  龙山文化时期,城子崖一带就有章丘先民“挖土烧窑”、“打夯筑坝”、“垒墙造房”。伴随着生产劳动,夯成为当时人们参加生产活动的重要工具。   “夯”的前身为“硪”,通常是上下粗、中间细的石块,像灯台,上面凿8个眼儿,系8根绳,用8人拉,俗称“灯台硪”。1935年10月,黄河于临濮决口,山东受灾20个县,章丘接收安置灾民5152人。11月章丘整修绣江河、漯河,工程量28.5公里,投工156062个。当时,几十里长的大堤上,运土的,打硪的,车水马龙;飘飞的彩旗,悠扬的号声,此起彼伏,蔚为壮观。打硪就成为每年兴修水利必做的重活。
  大概嫌硪太轻了些,后来就出现了石夯。开始是用四方石头,中间凿一卯,安一木棍,俗称夯把,4个人拉,由一人掌握夯把。后来,又出现了立起来的长方形石夯,两面各用一木棍作夯把,8人或6人拉,单人双手掌夯把。再往后才出现了圆柱形的石夯,它分量重,砸得实,因为一个人掌夯把,单摆架式,可以撒把高扔,既潇洒又准确,所以很快便在水利工地上兴开了。除去打堤用,农家盖屋打地基也排上了用场。
  到了近代,还有一些乡村多用碌碡石硪(夯),一般用铁丝将把子标绑在石硪上,一人掌把,八人拉硪,因此俗称“九人硪”,又常叫“立硪”、“立柱硪”。硪工均系一批身强力壮、有眼力、会使巧劲的聪明人。左右硪工紧密配合,人均负重十公斤,上下几千次。在艰苦的劳作中,领头高声引领,硪工强音迎合,号子声在这种高低交替之中此起彼伏,形成一幅“擎涛殷怒雪,融石喷晴季”的景象。

二、夯号的特殊魅力
  有了夯也就产生了夯号(即夯歌)。让人振奋的是打夯的场面,嘹亮的号子声和夯石着地时发出的纯响,能传出很远很远。打夯时几个人拉一个将近百斤重的石头柱子,需要团结协作,没号子众人的力量使不齐,也激不起人们的干劲来,所以便产生了夯号。领头喊号子的那个人也就成了打夯时举足轻重的人物。
  夯号有紧慢之分。紧号子雄浑有力,能喊出人的汗水来;慢号子则悠扬婉转,能使打夯者在轻松愉快的欢歌声中劳作。但无论哪种号子都是有节奏的,能齐人心、聚人力、消除疲劳。劳动中,夯号多变,调子常换,老调、新曲交替使用。欢乐号子,如唱如歌(如《好时光》);悲伤号子,如泣如诉(如《穷人的日子难》);叫劲号子像雷鸣风吼,真是喊者动情、听者止步。由于特定的劳动规律(周期性强)所限,夯号曲体结构、音调起伏都有循环反复的特点。同时歌唱性强,表现力丰富,有“苦音”、“花音”、“高调”、“低调”之分。
  章丘夯号的唱词特征:章丘夯号唱词一般将历史事件与人物融合在一起,抒发沧海桑田的感叹。如:“正月里,正月正,白马银枪小罗成,一十二岁打登州,打罢登州救秦琼。”
  夯号喊词也将方言俗语大量引入,在朴实自然中反映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文色彩。如“一把扇子二面花,隔扇看见俏冤家”。
  夯号虽遵循“简单、干净、有力”的原则,又不乏充满幽默感,趣味性很强,常用比喻与双关、拈连等修辞,独具一格。如:“两个木匠去吊线,二人扯拉一道黑,二八佳人去绞脸,柳叶眉弯弯两道黑!”再如:“黄河南堤有一洼,光棍小姐种半洼,郎的半洼种西瓜,小姐偏种牵牛花,她不缠我我缠她”,利用瓜花缠藤之“缠”,顺势拈到郎姐相缠,一语双关,妙不可言。
  随着科学的进步,电夯、打夯机、轧路机逐渐代替了笨拙、繁重的人力劳动,古老绣江河上的夯号声也濒于销声匿迹的境地。

三、承传有序的几首夯号
  为了记录绣江河两岸勤劳智慧的章丘人民战天斗地的呼喊,辑录几首夯号于后,以飨读者。
  【好时光】
 想要听大戏呗,(哎咳哟外)
 拧开那收音机呗。(哎咳哟外)
 要用水浇地呗,(哎咳哟外)
 扳开这电动机呗。(哎咳哟外)
 汽车跑运输呗。(哎咳哟外)
 耕地用拖拉机呗。(哎咳哟外)
 这样好时光呗,(哎咳哟外)
 全靠毛主席呗。(哎咳哟外)
  【水利夯号】
  我这里呀叫夯啊,
  (哎呀哎呀哎咳呀米咳)
  你那里把夯应呀。
  同志们那使劲砸呀,
  (哎呀哎呀哎咳呀米咳)↙
  为了那水利化呀,↙
  (哎呀哎呀哎咳呀米咳)
  莲花儿开。
  【穷人的日子难】
  我们都是贫穷汉,
  不怕北风寒,
  扛起那锻头上高山,
  (哎哟哎哟哎)
  (哎哟哎哟哎)
  (哎哟哎哟哎)
  一无吃来二无穿,
  年年都拿捐,
  (哎哟哎哟哎)
  (哎哟哎哟哎)
  孩子哭来老婆喊,
  穷人的日子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