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聊城有个稀有兵器研究会
锨、锄、耙、马扎、腰带、扁担都是兵器
2015年07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聊城稀有兵器协会的部分成员。
     十八般兵器外
50多套奇兵异器

  9日早上5点多,聊城明珠大剧院西侧小广场上,绿树掩映中,呼喝声响起,几名穿着劲装的男女开始练功,从扎马步、踢腿开始。不大会儿功夫,队伍便扩大到二三十个人。这里有七岁的孩童,有青壮,也有白发老翁。
  五步拳舒展大方、快速有力;马扎功灵巧多变、虚实结合;阴阳铲大开大合、力有千钧;有时练一阵拐、有时挥一套狼牙棒、有时走一趟双匕首……每天早上如此,周围早起晨练的人们已习以为常。 
  广场角落停着一辆电动三轮车,车上挂着一面崭新的大旗,上书“稀有兵器研究会”,大刀、短刀、齐眉棍、达摩杖、双截棍、龙形剑等兵器,摆满了车斗。“没带那么多,很多兵器都在家里放着。”今年57岁的任慧芹是聊城稀有兵器研究会会长,每天早上5点,她开着三轮车从建设路出发到广场集合,练习将近三个小时。 
  任慧芹说,在稀有兵器研究会,不局限于传统的十八般兵器,他们把铲、锨、锄、耙、叉、凿、镰、板凳、马扎、腰带、扁担、铡等都称为稀有兵器,共计50多套。 
免费教徒弟
会长是位“女侠”

  “协会有60多人,每天来练主要为了强身健体。”任慧芹12岁开始学武,同她以前学的实战功夫不同,现在练习的武术套路表演性更强。为参加11日举行的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传统武术比赛,最近大家练习的强度加大了。 
  任慧芹老家在梁水镇,她从小体弱,练武术是为让身体好起来。后来随着刻苦练功,任慧芹的身体的确结实起来。结婚后为照顾家庭,她多年不再练功,直到近几年儿女们都成家立业,她才开始在广场上练功。 
  “我在广场上练功时,有人想跟着学,慢慢人数达到五六十个。”任慧芹在建设路做着小生意,每天早上到广场免费教授徒弟,这些人里很多都没有基本功,她从扎马步、踢腿开始,慢慢教。 
  “我跟着任老师练了一年多,身体越来越好!”66岁的孙宽福老人是这支队伍中年纪最大的,他从小就有习武念头,但一直不得空。退休后主要锻炼方式就是游泳和散步,一次偶然机会看到任慧芹在晨练,便开始跟她学习。练了一年功夫,颈椎和腰椎的老毛病已经不大犯了。 
愿倾尽所学
传承武术和兵器

  任慧芹这支60人的队伍,年龄、行业各异,大部分都没练过功夫,但练起来都像模像样。任慧芹年轻时摔到过腿,右腿膝盖有积液,练久了蹲下很难站起来。为让大家学得更好,她请来一位教练,也是她的老师——高金祥。 
  今年58岁的高金祥是少北拳第二代亲传弟子,自幼爱好武术,10岁起曾跟随多名拳师习武,到现在已有近五十年的习武经历。他不仅在国内、国际传统武术大赛中为聊城赢得了多项荣誉,而且还义务传授拳法。 
  高金祥自幼习得多种稀有兵器。后又挖掘整理了大量南北各门派的稀有兵器类。对各种兵器渊源、进行了深入研究、挖掘、整理,使这一古老的传统武术文化在鲁西大地上传播发展。“稀有兵器代表中国各民族普通劳动者,强身、健身、防身、的工具,产生于各族人民的实践劳动中。” 
  “我愿倾我所学,把武术传承下去,就是有一个能传承下来的人,我也心满意足了。”高金祥和任慧芹一起创立稀有兵器研究会就是为了让传统的武术和兵器传承下来,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武术。 

  从金庸、古龙的小说到银幕上的各类武侠片,在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小说里一把绝世神兵能搅动江湖的血雨腥风,在聊城城区有一个名叫稀有兵器研究会的民间团体,他们不仅要练十八般兵器,还要练你想都不曾想过的50多套奇兵异器。
  文/片 本报记者 郭庆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