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来临,家长须警惕手足口病和它的“表兄”
2015年07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7月9日讯(记者 张牟幸子 通讯员 贾永莲) 夏季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近段时间有部分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颊炎的患儿来到医院就诊。而朋友圈内也出现了众多转发疱疹性咽颊炎的帖子,提倡不亲吻孩子。面对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颊炎,有的家长表示,孩子并未接触过病人,也没怎么出门,怎么就传染上了手足口病呢?面对这些疑问,记者咨询了滨州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相关专家。
  市疾控中心专家告诉记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手足口病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咽部和手、脚及肛门周围都出现皮疹,就是典型的手足口病,一种是皮疹只局限于咽颊部,就是疱疹性咽颊炎,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对症治疗。
  专家表示,手足口病是经过呼吸道传播的肠道病毒,飞沫是它的主要传播途径,所以手足口病多发生于一些人群聚集的环境,比如说幼儿园、小学等,因为孩子们的接触比较密切,而且家长也有可能是病毒携带者,“家长被感染后因为自身抵抗力强,症状表现不明显,但是却可能成为隐性感染者,在护理孩子的过程中就会传染给孩子,尤其是和孩子亲密接触,更容易把病菌传染给孩子,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不出门也有可能得手足口病的原因。”
  据了解,手足口病普通病例主要表现是急性起病,孩子会出现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一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大多数患儿都会在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专家还表示,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颊炎是有区别的,疱疹性咽颊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引起,患儿发热、咽痛,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灰白色疱疹,疱疹破溃形成溃疡,位置都在口腔后部,很少出现在舌头和牙龈等口腔前段。
  因为手足口病目前没有有效治疗药物,所以重在预防。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要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
  市疾控中心专家还表示,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患儿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症状轻的孩子不必住院,以减少交叉感染,可以在家里休养。
  市疾控中心也要求托幼单位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本报健康专刊也在此提醒家长,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颊炎都属于常见病的范畴,所以得了以后家长不要过度的恐慌,没有医生指导下不要给孩子乱吃其他的药物,这样会给孩子的胃肠和肾脏增加负担,无论是手足口病还是疱疹性咽颊炎,预后都是非常良好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