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学校的职称之惑:
牵扯太多利益职称成“独木桥”
2015年09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为发论文,老师不惜拼凑
  “评职称,难啊。”这是私下里老师们聚在一起的话茬。身为鲁西南一所县中学校长的曹力,也发出这样的感叹。
  曹力称,“作为中学,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中学老师也能评上正教授了。深究一下,改革评价体系才是重头戏。”
  职称评价体系如何变了?“过去,在评价标准中,论文是最为诟病的。”从教近30年的曹力听过太多对论文的抱怨,“普通县城里的高中教师几乎每天都有课,完成有水准的论文几乎是不可能的。改革之后,论文在评价体系中弱化了,甚至在初、中级评价中消失了。”
  梳理省教育厅此前下发的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方案发现,除了正高、高级职称外,其他职称等级的评审条件基本不强调发表论文,只强调教研能力、沟通能力等基本业务能力。以往,瞅准了教师发论文这一契机,甚至形成了中小学教师论文产业。“改革前,有一年评职称,学校分下来5个高级职称指标,在提交的申请材料中,有几个老师发表论文的期刊一模一样,甚至连论文内容也有重叠。很明显,论文是拼凑的。”曹力苦笑着说。

一个萝卜一个坑,评聘在比例内进行
  有句话叫“船到码头车到站”。“改革前,中小学职称的天花板是副高,很多评上副高的老教师常用这句话形容。工作到了尽头,有些教学能手40岁进副高,没有了盼头,工作干劲自然也虚了。”已经从一线教学中脱离的曹力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是副高级别。
  说起评职称,不可避免地就会说起“聘”这个相伴而生的名词。“评上高级职称,学校没有退下的岗位让你聘也是无用。”原来,在教师晋升体系中,评完之后并不意味着能聘上职称。
  由于几所学校合并,曹力所在的这所县城中学教师评聘也遇到过难题。“几年前,几所学校并校之后,原来这些学校很多教龄长的教师已经拥有了高级职称,而根据现行的职称分配原则,学校里每年分到的职称指标是按照学校现有的职称人数占全部教师的比重分配。也就是说,学校里现有的高级职称教师越多,那么分配给你的指标相应就少。”
  根据规定,学校的职称评聘需在比例内进行明确,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不再进行与岗位聘用相脱离的资格评审。根据教师岗位空缺数量、等级和工作需要,确定竞争推荐人数,并组织竞争推荐。

人多粥少,高级职称仍是“奢侈品”
  曹力所在的学校,大约有500名教师,按照初中高三级职称,每一级所占的教师人数差不多都是三分之一。“去年,学校分配到6个副高名额,符合条件的老师有80多人。也就是说,80个人争这仅有的6个席位。”堆积下来的中级职称教师基数庞大,因此越往高级职称晋升,难度越大。“人多粥少的现实摆在面前,评上高级职称仍然很难。”
  为何千军万马过“评职称”这个独木桥?归根结底,职称的晋升是教师提升工资待遇的唯一途径。据了解,教师的工资收入是参照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的标准。“从初级到中级,工资能涨。而从中级到高级,工资又上了个新高度,每个月能多出近千元。”曹力介绍,教师职称背后代表着利益,晋升职称热度不减也正因如此。所以,能甩开职称背后的利益才是根本。
  虽在职称评聘上均有所突破,但职称决定收入的问题却并未解决。在一线教学中,职称高工资就高。即使你工作量再少,工资仍然跟着职称走。而职称低的老师,课时量再大、工作再辛苦也是拿职称对应的工资。
  设计之初,教师职称应该是教师职业能力的缩影。曹力认为,现在看来,教师职称牵涉了过多的利益,这也让职称制度引发另一种形式的不公平。因此,全面推进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仍然需要继续深入。打开教师待遇晋升的多元化渠道,不唯职称,给职称降降温,将职称回归到反映教师能力的本位。(曹力为化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