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城市规划十年蓝图获批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
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不超230万
2015年09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3002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255平方公里以内。
  本报9月16日讯(记者 张琪) 从中国政府网获悉,国务院原则同意《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通知提出,烟台是山东半岛的中心城市之一、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总体规划》实施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统筹做好烟台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各项工作,逐步把烟台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 
  通知对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历史文化风貌特色保护等方面做出具体要求。 
  通知提到,“到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23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255平方公里以内。” 
  通知强调,要严格实施《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城市管理要健全民主法制,坚持依法治市,构建和谐社会。 
  《总体规划》是烟台市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区内的一切建设活动都必须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要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实施《总体规划》的重点和建设时序。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包括各类开发区)的一切建设用地与建设活动实行统一、严格的规划管理,市级城市规划管理权不得下放,切实保障规划的实施。
  要加强公众和社会监督,提高全社会遵守城市规划的意识。
◎规划解读◎
加强与青岛、威海等 城市规划衔接
  通知提到,要重视城乡区域统筹发展。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3002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加强城中村和城乡结接合部地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应当统筹考虑为周边农村提供服务。 
  根据市域内不同地区的条件,重点发展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镇,优化村镇布局,加强对村镇建设的指导,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 
  按照山东半岛城市群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强与青岛、威海等城市的规划衔接。
规划范围外禁设 各类开发区和新城新区
  到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23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255平方公里以内。 
  要贯彻城乡规划法关于“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禁止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开发区和新城新区。 
  要根据烟台市资源、环境的实际条件,研究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加大存量用地挖潜力度,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城市供水水源、给排水 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原则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公路、水运、铁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城市与周边地区交通运输条件,加强城市内外交通衔接。
  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统筹规划建设城市供水水源、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划定基础设施黄线保护范围。 
  重视城市防灾减灾工作,加强重点防灾设施和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建立健全包括消防、人防、防洪、防涝、防潮、防震和防地质灾害等在内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重点保护好 烟台山-朝阳街、奇山所城
  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保护在通知中也被重点提及。 
  要统筹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按照整体保护的原则,切实保护好城市传统风貌和格局。 
  要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落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紫线管理要求,重点保护好烟台山-朝阳街、奇山所城等历史文化街区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围环境,加强对建筑高度、体量和样式的规划引导和控制。 
  加强绿化工作,划定城市绿地系统的绿线保护范围,加强对滨海地区和城市岸线的规划控制,以河流、山体和绿带为分隔,构建人工与自然有机结合,传统格局与现代景观交相辉映,融山、城、海、岛于一体的城市景观。 

划定城市蓝线保护范围 建设节水型城市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限期达到《总体规划》提出的各类环境保护目标。划定城市蓝线保护范围,结合水域自然形态进行保护和整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设节水型城市。
  加强对栖霞牙山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以及湿地、水源地等特殊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制定保护措施并严格实施。 
  人居环境方面,将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目标纳入近期建设规划,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的分期供给规模、区位布局和相关资金投入。根据城市的实际需要与可能,稳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棚户区、城中村、城乡危房改造,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本报记者 张琪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