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变海绵有了技术指导
城市绿地分五种类型设计
2015年11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11月11日讯(记者 唐园园 通讯员 隗茂振) 日前,记者从济南市园林局得知,《济南市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已通过专家评审,并已正式印发试行。
  今年4月,济南市正式成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海绵城市的建设包括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建筑小区系统四部分。而这四个系统如何能让泉城像“海绵”一样呼吸,各个部门都没有专业的技术指南。
  “园林绿地建设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充分发挥绿地海绵体功能,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技术保障,济南市城市园林绿化局组织济南市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济南市海绵城市绿地设计导则》。”济南市园林局的负责人称,经过半年的努力,目前该导则已正式印发试行,并且该规划是济南市海绵城市各类项目建设中首例完成编制的技术规范。
  海绵城市的建设具有很强的“个性”,每个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势等因素都不一样,而这就决定了济南的海绵城市建设要有“泉城特色”。在此之前,济南市在“密集型绿地”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济南市园林局借鉴国内外先进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经验,对片区规划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对技术指标进行了深化、细化。
  据悉,该导则确定了山体及山体公园、公园及开放绿地、道路及河道绿地、附属绿地、生态隔离带及湿地五大类绿地。根据不同的绿地类型,导则中提出了各类绿地的构建要点、具体措施、试点区园林绿地项目示范案例等。
  “济南市地势南高北低,雨水在绿地中渗透、径流、汇集等方面呈现‘南渗北蓄’的特征,并且要充分考虑季节性降雨特点。”济南市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要利用地势以及植被来满足“渗、滞、蓄、净、用、排”的功能要求。
  济南在探访英雄山、千佛山海绵城市建设中,看到了不少巧用植物性能,合理搭配产生的强水源涵蓄能力。“在对山体进行改造时,发现这里有一片石头,我们想如何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造。考虑到此处地势较低洼,就挖出了80平方米的水域,在上面铺上石头,既成为渗透型雨水收集系统,又是一处景观水系。”千佛山景区基建科工程师杨振华说,这样的水池叫“渗塘”,就是利用地势特点涵养雨水,让雨水慢慢渗下去。
  在英雄山风景区,记者看到一处斜坡被分割成多个水平面,有点像斜坡上的“大台阶”,而这就是水平阶。水平阶除了在地势上做到对雨水拦截,在每阶中还会种植不同的植被,形成复式种植形式,减少裸露土地,增加雨水积蓄能力。
  除了这些以外,在山体绿地建设中还采用了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透水生态铺装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做到“慢排缓释”。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