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朴家风·幸福秘诀
2015年11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陈宜森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里。童年的艰难生活,让我真实目睹了坚强的父母是如何带领我们四个子女艰辛度日的。贫穷是锻造粹炼子女钢铁意志的熔炉。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我不但要感恩父母为家庭的倾力付出,同时,他们的言传身教也让我在自奋中获得精神力量,指引着我们从贫穷走向幸福。 
  上世纪60年代初,大爷爷膝下无子,父亲听从父母之命过继给大爷爷。为生活所迫,退伍几年在家务农的父亲于70年代初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以挣钱养家。母亲不但要拉扯我们年幼的四个孩子,还要赡养、侍候偏瘫在床的大爷爷。大爷爷的性格非常倔强暴躁,经常和我父母吵架。即使这样,善良的母亲仍然无怨无悔地为老人端茶送饭,养老送终。 
  母亲高尚淳朴的孝心和善良,深得邻居村民的赞赏,成为我村孝老敬老的榜样。即使最困难的时候,母亲只要做了好吃的,就让我送给爷爷和奶奶;对邻居的求助母亲都是能帮必帮。 
  记得那时候,我放学回家,母亲总会让我先去拔一筐猪草,以训练我的自立能力;吃饭时教育我要将米饭全部吃净,不能浪费一粒粮食。记忆中的一个星期天,我和同伴去学校里玩,不小心把学校的水缸里弄进了土,我认为没事,就回家了。母亲听说后,强令我和伙伴来到学校,从井里抬来水将水缸洗净,还让我向老师道歉。
  母亲经常这样教育我,要“犯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老实做事,踏实做人”;“发家在于勤,败家在于懒”;“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正是这些浅显易懂的做人格言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们,让我们兄妹四人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以健全的人格在社会上立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加工作之后,我勤勉做事,公正做人,乐善好施,奉公守法,谦逊低调,心态平和,各项工作可以说做的是风生水起,活色生香。这其中绝大多数是受母亲影响。让我感到更加开心的是与我患难与共的妻子也是位深受优良传统影响的人。因岳母是1947年的老党员,村里的老干部,有铮铮铁骨,又有古道热肠,同情贫苦,嫉恶如仇。她同样受伟大母亲的濡染,给我们组建的小家庭带来了一股正气和谐之风。  
  儿子小时候的一则趣事,让我印象很深。那时儿子才五岁,在大街上玩耍时,看到一辆摩托车飞驰而过,一双球鞋被抛到地上。儿子发现后,迅速跑上前去,把鞋抱回家。回到家,妻子告诉儿子,这鞋我们不能要,再把鞋放回原处,等丢鞋的人回来找。“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儿子说这么多年了,这句话他一直记着。
  现在,我们夫妻恩爱,尊敬长辈,亲子和谐,邻里友好,勤劳致富,是人人羡慕的美好家庭。在小家里,我协调好婆媳之间的关系,让不同的价值观在亲情的涌动下寻找平衡;在大家里,我们以长子、长媳的身份率先垂范,注重施舍,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用无私的情怀极力去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我们的大家庭也是十分美满。父母年近八十,精神矍铄,自给自足,颐养天年;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家境过得也很殷实。而我,用智慧的眼光,让她们婆媳俩充分施展各自的潜力,各开了一家幼儿园,守望童心,放飞希望;我和儿子均在机关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优势,深得领导和同事的认可。有了孙女格格之后,我利用业余时间坚持记录孩子的成长点滴,让充满爱的家庭在字里行间展现。
  同事都很羡慕我们家庭的和谐美满。他们常问我,你们幸福的秘诀是什呢? 
  善良,勤奋,孝敬,感恩。
  正是父母给我的这种纯正的家风,才是我们幸福的“精神脊梁”。家风,是一个家庭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风气、风格和风尚,承载着这个家庭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一个家庭无可替代的精神财富,是一个家庭的魂魄之所在。
  这种正能量的家风,才让我们正确地面对人生,正确应对各种问题,从而使我们的家庭从贫穷走向富足和美满。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