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考老师病发身亡,学生何以“无动于衷”
2016年01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陈伟

  1月14日,是江苏泰州统考的日子,而在泰兴济川中学,一名三十六岁的吴姓女教师在监考中死去,等到交卷结束才被人发现。令人惊讶的是,已经读初中的学生们,竟然能在目睹吴老师最后挣扎呻吟中平静地做完题。突发性疾病,往往有一个急救时间,有些生命原本是可以挽回的。
  一位考生家长得知女儿反馈的信息,在朋友圈中不由地发出了这样的慨叹:“中午放学回来,女儿谈到监考老师死了!那表情,那语气,没有一点点的怜惜……孩子们学会了考试、交卷,却完全没有了生活基本的常识!拼命地看重分数,教出了一帮生活中的小傻瓜!”这位家长的慨叹,不能不说击中了中国教育问题的要害。应试教育,将学生过早地训练成了缺乏基本常识和生活技能的做题机器。到最后,当教师需要学生救命时,却发现学生正埋头做题,为了多得几分,而全然忽略你的存在。交卷时,看着你口吐白沫挣扎,竟然无动于衷。我们不能奢望每个学生都拥有丰富的生活常识,但一个班,总得有那么几个机敏、能干一些的学生吧。
  想想我上学的那个年代,虽然学校办学条件差,但学生的精神面貌很好,他们的天真、野性、活力还在。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同学,往往越有人情味。他们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是拖后腿的人,是差生,但他们往往具有侠义精神。而且,和他们交往,有一种摆脱书本课堂的感觉,如同生活在一个没有学业、可以尽情游玩的世界。那些成绩很好的人,则做事小心,和他们交往很费心思。为了名次的起落,大家暗中较劲;为了不让别人超过自己,把优质的参考资料藏起来,等等。
  为何会是这样的情况,我现在才明白,成绩差的同学有一个优点,就是他们被应试教育摧残的程度轻,成绩越差,往往天性保存得越好。他们由于各种原因,抵制了应试教育对人的规训,反而能理解人情,理解生活。他们不去为一分而争,不去为了当班干部而令人不适地“积极表现”,他们甚至不太在乎老师的批评、辱骂。用老师的话来说,他们皮厚、憨。但他们的生活,也往往更有几分乐趣。他们的生存能力,无疑比那些考高分的要强得多。他们的为人,也往往更值得人们信赖。
  回到这个监考老师死亡事件上来,如果这个班里,多几个我上学时身边那样的差生,这位老师就有及时获救的希望。那样的差生,考试东张西望,自然会第一时间发现老师的异常;他们胆子大,说话声音也大,定会第一时间站起来呼救;他们会不顾考场纪律,不在乎成绩,第一时间冲出去喊隔壁老师帮忙,甚至有的同学还会直接想办法,背老师去学校医务室。他们保存着人在原始的状况下,救助同伴的本能和冲动。
  可惜的是,现在的中小学,还容得下这样的野学生吗?应试教育,让学生脱离了生活,让他们丧失了“现实感”。一些地方学校,装模作样地搞一些效法“陶行知”的教改,然而,由于不敢对中高考这样的指挥棒发起实质性的挑战,不过是用过去的名号,掩盖应试教育的残酷。不是说不要考试,而是说不应将考高分当成教育的目标。可是,看看我们的教育,中小学生因学业压力太大写遗书跳楼的事情,发生的还少吗?
  应试教育并不能让每个人都实现拿高分的目标,却成功地让学生(不论成绩好坏)丧失了基本的常识,用那位家长的话来说,变成了“小傻瓜”。因为,常识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与人的交往。而常识和一个人的良知、公共责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应试教育让人没有时间来接触丰富的生活,害了学生,最后也害了教师。
  让小学生把核心价值观背得滚瓜烂熟,和让学生多一点点对生命的认知,多一点点生活常识,哪个更重要?如今,一名监考老师用生命给出了答案。可是我们的教育部门,为何不能多关心一下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呢?他们的眼睛只盯着领导满意不满意,只顾着上线率录取率等政绩,只想着参加各种创优评选,只顾着安排迎接领导检查。这也难怪,因为他们的饭碗不是教师和学生给的,相反,教师和学生还要反过来求着他们才有工作才有学上!(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