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除丧葬陋习,倡树文明新风
济阳县民政局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发展
2016年11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公益祠堂建设现场经验交流。
  ▲县领导实地察看农村公益祠堂建设现场。
  ◤崔寨镇郑家村祠堂。
  榆梁祠堂采用框架架构建造,地基坚实,建筑牢固,能有效抵御自然灾害。
     为进一步规范殡葬行为,深入开展殡葬改革,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殡葬行业健康发展,济阳县民政局在市局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贴心民政”为总揽,广造殡葬改革的社会氛围,大力推进以革除丧葬陋习、建设公益性祠堂为重点的殡葬改革,在济阳县形成了移风易俗、文明殡葬的良好势头,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发展。
  文/片 本报记者 刘慧
通讯员 程新建

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
有力推动殡葬改革

  济阳县民政局把建立健全村(居)红白理事会作为抓好殡葬改革的关键,统一部署、加强协调,在各镇(街道)党委政府齐抓共管、密切配合下,按照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原则,在济阳县852个村(居)全部建立了红白理事会,并制定完善了推进移风易俗,实行殡葬改革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章程。
  在工作中,济阳县民政局加强督促指导,帮助红白理事会认真学习总结文明节俭的好经验,不断改革丧葬中的不良习惯和做法,坚持厚养薄葬、文明祭奠,大力推行播放哀乐、鞠躬默哀、配戴白花等文明丧葬礼仪,反对繁琐复杂的旧俗丧礼,坚决禁止封建迷信、乱埋乱葬、骨灰装棺土葬等行为。
  同时从村民意见最大、反映最强烈的环节入手,引导村民增强自律意识,自觉简办丧事,杜绝大操大办。实践证明,通过抓好村(居)红白理事会这一村民组织建设,对殡葬改革的推动发挥了关键作用。
以点带面,循序渐进
推进公益性祠堂建设

  农村公益性祠堂建设是“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尤其像济阳县这样的平原地区,“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矛盾日渐突出,济阳县民政局从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入手,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农村公益性祠堂的建设工作。
  在农村公益性祠堂建设方面,济阳县民政局按照“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的路子稳步推进,在济阳县各镇(街道),分别选择经济基础较好,殡葬改革积极性高的3—5个行政村(居)作为试点,先行建设,树好典型,再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稳步发展。
  截至目前,济阳街道共投入资金350余万元,建成农村公益祠堂6处,分别位于苟王居、榆梁居、韩家居、道口村、洼里王村和窑头居。其中,榆梁居祠堂正房建筑面积300㎡,建有看护房等相关配套设施,能满足2000多个骨灰盒的寄存需求;道口祠堂能满足560多个骨灰盒的寄存需求;苟王居祠堂集骨灰存放与殡葬服务于一体,达到省市一流标准,可满足4000余个骨灰盒存放需求。同时,骨灰放入祠堂,也进一步杜绝了丧事大操大办,切实减轻了群众负担,起到了良好作用。
研究探讨资金筹措渠道
奖励农村公益骨灰堂

  由于济阳县村级积累普遍薄弱,单靠村级建设非常困难,为此济阳县民政局积极研究探讨资金筹措渠道和扶持政策,采取上级奖一块,乡镇补一块,村集体自筹一块的办法,推进农村公益性祠堂建设,2011年济阳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公益性骨灰堂建设的意见》,确定对新建成并经验收合格的农村公益骨灰堂,由县财政奖励10万元,镇(街道)财政奖励不少于3万元。
  济阳县民政局按照经济、实用、节约土地的原则,规划设计以行政村或几个自然村联建为主,按照每年7‰的自然死亡率及每个骨灰格位20年一个使用周期来确定,房屋间属按照每1000人3—5间计算,并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力求做到建筑布局、外观造型、室内布置、功能设施规范合理。
  对已经建成的祠堂,济阳县民政局将加强规范管理,确定固定管理人员、完善制度建设,以确保规范运转使用,公益性祠堂的建设使用,从源头上根治了乱埋乱葬的陋习,促进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强化领导,齐抓共管
建立移风易俗长效机制

  济阳县专门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宣传部长、分管副县长等县领导和县委、县政府有关部分负责人的“革除丧葬陋习,倡树文明新风”领导小组,加强对殡葬改革的领导,同时抽调有关县直部门负责人组成五个督导小组,加强对各镇(街道)及村(居)的专项督导、指导、协调工作,各镇(街道)也都成立了相应工作机构,明确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负责人,督导组长为连带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按照新的殡葬制度要求,济阳县殡仪馆每天将死者的姓名、住址等信息通报各镇(街道)和县直有关部门以及各督导组,根据殡仪馆提供的信息,各部门严格按照“一个推进、两个倡导、三个禁止、四个建立”的工作要求,切实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济阳县民政局也在科学发展考核中,加大对殡葬改革的权重,在县“革除丧葬陋习,倡树文明新风”活动领导小组的调度下,县直有关部门也把殡葬改革列为评选先进文明单位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层层检查考核,促进了殡葬改革工作的协调发展。
  同时还多次召开典型村(居)现场办公会,各镇(街道)情况交流会、督导组工作协调会,树立了典型,鞭策了后进,促进了乡风文明的转变和提高。
殡葬改革缓解邻里纠纷
每年节省殡葬费800多万

  长期以来,在农村尤其一些土地偏少的村庄,常因修坟立碑引发矛盾纠纷,造成街坊邻里不和,进而影响到社会稳定。殡葬改革实行祠堂安放骨灰后,这种矛盾完全可以化解。祠堂建成使用后可节约耕地,以前按照传统的做法,农村一次丧事费用不少于3000元,多的要超过5000元,推行殡葬改革后,比原来平均节约2000多元,济阳县一年可节省殡葬费用800多万元。
  新的殡葬制度,已由播放哀乐代替了锣鼓吹打,佩戴白花代替了披麻戴孝,花圈鲜花代替了繁杂的迷信品,骨灰盒代替了木质棺材,骨灰安放祠堂,杜绝了乱埋乱葬,简朴、文明、健康、和谐的氛围,潜移默化地转变着人们的观念,净化着人们的心灵,优化着社会风气。
  随着活动的开展,济阳县广大干部村民积极按照遗体火化,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习,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的方针,稳妥地推进殡葬改革的步伐,截止到目前,济阳县共建成农村公益祠堂92家,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累计投资约2880.5万元,获得市级奖补资金387万元,县级奖补资金522万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