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省级卫生城 城区环境焕然一新
清除卫生死角2300余处,放置毒饵站15000余个
2016年11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孙斌书记参加创卫调度会议。
  创卫工作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  齐建水 摄
     2015年12月29日,济阳县召开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动员大会,拉开了创卫工作的序幕。自创卫工作启动以来,全县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积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齐心协力,重点突破,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序推动了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工作深入开展。

  本报记者 杨擎 通讯员 霍思刚

9个方面进行考评共1000分
垃圾容器化100%覆盖清运

  据了解,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将从爱国卫生组织管理、健康教育、环境卫生、环境保护、病媒生物防制、食品安全和生活饮用水及公共场所卫生、传染病防治、社区卫生、县城所在街道卫生9个方面进行考评,共1000分。
  其中,环境卫生、食品安全和生活饮用水及公共场所卫生分别占150分,其他方面各100分。
  据悉,环境卫生作为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的重头戏,要求路网体系完善,道路路面平整完好。排水设施完好、畅通,污水暗道(沟)排放,县城下水道管网覆盖率≥80%,街道排水管道暗渠密度≥6公里/平方公里。
  同时,公共厕所、垃圾桶(废物箱)、垃圾收集站(点)、垃圾转运站等环卫设施布局合理、数量充足,管理规范,清洁卫生。有专职人员负责清扫保洁和垃圾收集运输,主要街道保洁县城不低于12小时。建成区内垃圾容器化覆盖率100%,垃圾日产日清,密闭储存清运,清运率达100%。
  “县城容貌要美观有序,无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摆摊点现象。”相关负责人说,集贸市场卫生设施完善,功能分区合理,活禽售卖、宰杀设置相对独立的区域,管理良好等。
  “食品安全、生活饮用水及公共场所卫生要求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集中供水单位及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具有有效许可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健全,生产经营条件、操作过程符合相应法规规范要求、从业人员持有有效健康证、具备相应岗位的基本卫生知识并掌握卫生安全操作规程。”相关负责人说。
  同时,食品销售单位无变质、腐败、假冒伪劣食品及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要求的食品,销售的定型包装食品和散装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法的规定要求。
  “各类餐饮服务单位、集体食堂防尘、防蝇、防鼠及上下水设施和冷藏设备要齐全,有餐具消毒、保洁设施并运转良好,食品原料和制售过程符合食品安全要求,无交叉污染。”该负责人说,
  此外,旅馆、美容美发厅、歌舞厅、公共浴室等场所内外环境整洁,公共用品的清洗、消毒设施齐备,工作人员操作符合卫生规范要求等。
成立创卫工作领导小组
分五个督导组轮回督导

  4月5日,全县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培训推进会议召开,掀起了创卫工作新高潮。
  “7月13日、9月8日、9月29日,我县召开三次创卫工作调度会议,对创卫工作进行再部署、再动员,并夯实了创卫责任。”相关负责人说,8月22日、9月18日,召开两次网格创卫工作会议,专门安排调度创卫网格包保责任制工作。各网格分管领导和牵头单位也多次分别开会,安排部署各自任务。
  据了解,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各县委常委、副县长为副组长,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县创卫工作领导小组。
  “4月份,召开了全县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培训推进会议。”该负责人说,通过培训指导,既看到了济阳县创卫工作的优势与不足,也进一步增强了信心和决心。
  据了解,为更好地推进创城工作开展,制定印发了《济阳县创卫区域网格包保责任制实施方案》,划分了区域范围,指定了牵头单位和协保单位,明确了责任分工,对创卫工作进行了细化。
  全县城区创卫区域划分为16个网格,每个包保网格是一个创卫区域。“网格包保责任单位要从爱国卫生组织管理、健康教育、环境卫生、环境保护、病媒生物防制、食品安全和生活饮用水及公共场所卫生、传染病防治、社区卫生、县城所在街道卫生等9个方面。”相关负责人说。
  同时,济阳县创卫办分五个督导小组,对全县各相关单位、部门创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轮回督导,进一步压实了责任、传导了压力。并利用创卫督办通知的形式,对各重点工作和任务进行了督办。
  “为营造浓厚氛围,我们通过出动宣传车、发放宣传页等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创卫工作。”相关负责人说,各责任单位也广泛开展宣传动员,例如县交通运输局通过公交站点、公交车等载体对创卫工作进行了积极宣传。澄波湖建设指挥部办公室新设了20余块创卫宣传展板等,取得了不错效果。
清除卫生死角2300余处
清理马路摊点10000余处

  据了解,各责任部门和单位也按照创卫工作要求和责任分工,认真安排部署,积极推动开展。
  其中,济阳街道、济北街道扎实开展了城中村、城乡接合部整治,清除了多处卫生死角、清运了大量垃圾;环卫管护中心添置、更换了一批垃圾箱、果皮箱,清理了大量卫生死角,道路保洁上了新水平;市政园林局对泰兴街、开元大街等主次干道路面进行修补,对绿化带进行了补植、整修,工作力度大、效果明显。
  同时,城管执法大队对乱搭乱建、店外经营等进行了治理;房管中心按照物业小区创卫工作标准要求,积极推动开展创卫工作,掀起了物业小区环境卫生集中整治高潮;住建委加强了各建筑工地的管理;食品药品监管局加大食品行业整治规范力度。
  此外,教体局强化城区各学校创卫工作力度,各学校环境整治、创卫宣传落实到位,成绩明显;水务局积极采取措施提高供水质量;环保局等其他单位也都能够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大量工作。
  据悉,在集中行动中,各网格牵头单位和职能部门积极行动,主动作为,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迅速清除了大量垃圾死角,拆除了很多乱搭乱建设施,清理了老城区大部分店外经营和占道经营,整治了原国道220线与正安路交汇处建筑设备租赁市场等。
  “在清理过程中,广大业户,甚至是大部分利益受损的业户表示理解,积极支持整治行动,使得城区的街道小巷短时间内焕然一新,得到了广大市民的一致认可。”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统计,今年以来,从城区清除垃圾3万余立方米,清除卫生死角2300余处,依法拆除乱搭乱建1000余处,清理乱涂乱画、户外广告1万多平方米,清理乱设排匾2000余块,治理店外经营、占道经营或马路摊点10000多处(次),整修道路8条,绿化补植上万株(棵),喷洒施放病媒消杀药品7吨,放置毒饵站15000余个,整顿规范“五小”行业200余家。

让非法鉴定胎儿性别 无机可乘 济阳县卫计局打击“两非”向源头迈进
  本报11月10日讯(记者 杨擎 通讯员 洪翠萍) 近年来,济阳县始终把查处“两非”案件,作为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关键措施。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依然面临严峻挑战。为此,济阳县卫计局在全县范围内安装了打击“两非”监控系统。
  据悉,这一系统依托互联网技术,由设在县卫计局监控中心的电视墙、服务器和遍布在济阳县所有医疗、计生服务机构B超室的监控探头组成。
  “该系统不仅实时监控济阳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站和计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计生服务站等机构的B超机,同时也监控着济阳县两家私营医院的B超机。”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每个B超室内装的三个摄像头实现了B超操作全程无缝隙式监控,市民进入B超室后,各个摄像头可进行无死角拍摄,连贯的视频影像实时传输到县卫计局监控中心的电视墙上。在监控中心电视墙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医疗机构B超机的使用情况。
  “除了实时监控B超操作全程外,打击‘两非’监控(采证)系统还实现了监控专网、卫生网和计生网三网融合,可以及时汇总每台B超机每个时间段的查体结果,可以查询每台B超机每天查体的人数、每个人查体的具体情况,包括受检者的检查部位、检查结果及头像信息,并能将上报的孕情信息进行比对,在防止孕情监测弄虚作假现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负责人称。
  据悉,打击“两非”监控(采证)系统的使用,标志着济阳县在建立完善终止妊娠药品管理、住院分娩实名登记、流引产审批、婴儿出生死亡实名制登记上报等制度的基础上,打击“两非”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进一步从源头上威慑了“两非”行为。
精神卫生中心 已接诊1.5万余患者 济阳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完工交付使用
  本报11月10日讯(记者 杨擎) 2013年10月10日,经原济阳县卫生局批准,济阳县精神卫生中心依托回河镇卫生院正式挂牌成立,成为我县第一家集精神疾病防控、治疗、康复及技术指导为一体的专业精神卫生机构,填补了济阳县境内没有精神防治机构的空白。
  目前该中心有专业医师6名,护士11名。同时,配套完善了娱乐场所、活动室等相关设施建设,引进了先进的脑电图和彩超等相关医疗仪器。
  “截至10月底,中心已接诊门诊患者1.5万人次,住院患者279人次,已治愈出院234人次,收到各方面锦旗16面。”相关负责人说,该中心也是县居民医保定点单位,门诊、住院患者均可享受相应比例的报销,低保家庭及精神残疾患者还可享受国家或其他形式的补偿。
  据悉,济阳县残疾人康复中心是2015年济阳县政府确定的为民实事之一。“康复中心楼坐落于济阳县回河镇卫生院院内,由省市县残联投资800余万元新建完成。”该负责人说,2015年5月份正式破土动工,于2016年5月份顺利完工并交付使用。
  “康复中心占地面积3.3亩,主体建筑为一栋四层康复中心,总建筑面积3078平方米,每层建筑面积769.5平方米。”该负责人说,门诊楼二楼设有康复科病房,床位50张(成人25张,儿童25张)。据了解,康复中心聘请了国内一流的康复专业团队,通过一对一的专业训练,帮助病人恢复各种能力。“主要擅长成人偏瘫、截瘫、颈椎病等骨关节的康复,尤其儿童脑瘫康复治疗和智障康复是中心的特色。”相关负责人说,精神卫生中心和康复中心将在提高诊疗水平、规范诊疗服务的同时,进一步改善诊疗服务设施,优化诊疗服务环境,拓展诊疗服务范围,努力减轻精神病患者和残疾人的痛苦,缓解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