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风景容易,看到人性很难
2017年09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伊瑟索
  今年中秋国庆重叠,少有的8天长假,仿佛枝头上繁华绽放,可以把你的旅行计划,妆点得花团锦簇。
  这可能是消费升级时代开启以来,旅游休闲最火爆的一季。对于已经结束攀比房子、车子的中产阶层来说,你的阶层地位,越来越取决于你能到多远的地方。
  看看近期在携程、飞猪、去哪儿网上发布的旅游路线,会发现一条旅游鄙视链条正在无形中逼近急需证明自己的城市新贵们。5万元起步的耶路撒冷、死海游;捷克、匈牙利、奥地利中欧穿行;冰岛、瑞典荒原体验;那些一两万块钱的日本、澳洲、法国购物游,已经不再诱人;就算是斯里兰卡、塞班岛,也是潜水游,海底观光;更何况还有更高端的南极穿越、非洲狩猎在几十万元的价格区间一脸傲娇。
  除了身体在路上,也许更让人觉得嫉妒的是头脑也在路上,我就不止一次在朋友圈里见到中产文青们在旅行照片里配上毛姆的文字:“借助旅行可以丰富自我,回来的时候不会依然故我。”
  这的确是高段位的旅游系朋友圈展示,而毛姆正是“人生需要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的典范。
  那还是近百年前的1922年,已经小有声名的毛姆正是娇妻爱子、生活平顺。可他突然扭头离开,从英国坐船到锡兰,经仰光骑驴去曼德勒,穿越整个东南亚,然后以此段旅行为蓝本,写出了成名作之一《客厅里的绅士》。毛姆无数次受益于远行和旅游,《月亮与六便士》源自南太平洋的探寻,《中国屏风上》则是一次1500公里的中国腹地穿行,包括他的代表作《刀锋》,也是一次迟到的印度旅行的产物。
  如果毛姆那时有微信,或许他还会加上一句,“旅行是最好的身份象征,没有什么比在千山万水的异国发朋友圈,更容易收到朋友的评论和点赞。”而且毛姆旅游之奢华,已经到了天人共愤的程度,七八个仆人,给他抬轿子,搬箱子,最夸张的是,还有两人专门沿路搬运他从英国带来的书和酒。
  若是把仆人换成五星酒店,轿子换成飞机、自驾,毛姆的旅游写作,可不就是现代中产新贵们的朋友圈旅游直播吗?那种自由、新奇、享受,和接受远方关切的心理满足,简直不能更好。
  不过有意思的是,旅游固然有趣,但能否把远行有趣地展现出来,则是连毛姆都感到紧张的事情。1924年10月,旅行中的毛姆碰到了D·H·劳伦斯。同为作家的劳伦斯敏锐地感觉到:毛姆那种担心自己在圣诞节前写不出以墨西哥为背景的伟大作品的劲儿,真叫人好笑。
  毛姆尚且如此,那些身体在远方,头脑却留在原地的现代中产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当然,毛姆知道自己的紧张,他无数次期待自己的旅游“能见到最丰富的人性”,因为人永远是最深的风景,而正在旅途中的人,则集聚着最多的故事。
  再过一周,很多人就要找出旅行箱,然后用丰富的纪念品装满它。然而当你回家时,箱子里有没有装进去人性体验和人生感悟,就只有你自己知道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