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和家园”的新尝试
承传统改善乡村治理
2014年11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在立冬奠活动中,南仲都村的孩子为老人表演节目。
  立冬奠活动结束后,村民合影留念。
       新的时代条件下,传统文化如何发挥作用,改善乡村治理?当镜头对准山东乡村,出现了“乐和家园”模式的身影。
  今年5月底,致力于以传统文化改善乡村建设的“乐和家园”模式,开始在泗水县圣水峪镇南仲都村试点,试图在村庄环境、基层治理和乡村文化上趟出一条新路。

  文/片 本报记者 刘德峰    

村里尊老传统又回来了
  11月8日,立冬。
  8点刚过,南仲都村村民姚玉代骑着三轮车,载着南瓜赶到村委大院。紧接着,推着白菜大葱,提着油条面粉的村民接踵而至。
  他们要在这一天,集体把立冬这个节气当做节日来过。这是村民此前的生活经验里所不熟悉的事,立冬也不再仅仅意味着一顿饺子。
  这个活动由进驻南仲都村半年多的“乐和家园”项目社工发起,南仲都村村民互助会组织,还有80多个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参与。
  11月1日开始,“乐和家园”在南仲都村的三位社工王政伟、马方超和周玮就开始着手准备,他们的想法得到了南仲都村民的响应。11月4日晚,村民互助会召集成员组织讨论并表决通过,敲定立冬当天的流程和细节。
  上午11点,被命名为“孔子学堂·乐和家园节气行暨南仲都村立冬行”的活动正式开始。“‘乐和家园’要有文化礼仪,重新拾起尊老爱幼的传统。”南仲都村村民互助会会长姚开富说。
  旨在倡导村民尊老爱幼,重新挖掘节气活动凝聚力的立冬祭,仪式进行得一丝不苟。
  姚开富带领老人和孩子齐读《礼运大同篇》,村民们为感谢天时献上大南瓜。最后,所有年轻人向在座的老人行礼。仪式过后,孩子们在老人面前表演了五禽拳、歌舞等,村民为村中老人端上南瓜汤。
  “在我们村里,尊重老人的传统又回来了。”一位老者捧着碗感慨道。
  对发起这次活动的三位社工来说,他们希望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能够被重新利用的部分,发挥其作用。
  “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节气活动仍然是凝聚乡村、发扬传统美德的载体。”王政伟这样描述发起活动的初衷。
休闲娱乐摆脱了电视机
  自今年5月底“乐和家园”项目在南仲都村试点以来,村庄的公共环境、基层治理和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变化。
  姚开富告诉记者,南仲都村此前也曾像国内许多农村一样“垃圾围村”,当地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村里建了垃圾池,还设了一名清洁员,但效果并不理想。“当时村民没有环境意识。”姚开富说,把垃圾倒在哪里,绝大部分村民并不在乎。
  随着8月初开始的清理行动,南仲都村“垃圾围村”的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在村民互助会的组织示范下,村民以更主动的姿态维护村中环境。
  接下来,村民们又首次试图让休闲娱乐活动摆脱掉电视机。
  “以前村里的文化娱乐活动不多,场所条件也不具备。”姚开富说,村民晚上多在家看电视或凑在一起聊天。自打南仲都村重建村委大院,女社工周玮到村里后,村里的休闲方式得以改变。
  村民薛秀敏和姐妹们晚饭后就开始聚集到村委,跟着音乐跳舞。周玮通过网络视频边学边教,从最基本的舞步学起,村里的女人们逐渐熟练起来。她们试图摆脱“广场舞”三个字的影响,赋予这些舞蹈更多的乡间浪漫气息——命名为“月下舞”。
恢复乡村的传统价值
  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创始人廖晓义此前带着“乐和家园”项目和社工到南仲都村调研时,目标十分明确,她希望能够提高村民的生存技能、生活品质和道德水准。
  “以前一直没有找到环保的中国式表达,后来受‘乐活’的启发,找到了有中国文化底蕴的‘乐和’理念。”廖晓义说,儒家、道家、佛家、医家共同的精神核心就是“和”,“乐和这个概念落实到一种生活方式,中国式的环保就在其中了,敬天惜物、顺应自然、节能节水、保护生态。”
  “乐和家园”模式也得到了不少基层政府的认可,在这些政府的主导下,廖晓义的理念得以实践。
  “我们在乡村的环保实践是和乡村的整体社区公益及文化经济发展合为一体的中国式环保。”廖晓义说。
  今年5月底,廖晓义受邀参加第三届尼山论坛,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颜炳罡邀请她到泗水县做试点。作为乡村儒学行动的主要发起人之一,颜炳罡也看到了“乐和家园”项目与乡村儒学结合的可能。
  社工的入驻被廖晓义看作是完成“乐和家园”建设的首要抓手。“在学习型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乡村人才缺失的问题。”她说,乡村逐渐失去了精英层,变成了以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为主的社会形态。乡村重建必须建立在恢复乡村的传统价值上,通过有国学素养的人士和社会工作者回归乡村,修复激活乡村文化,这才是乡村建设的必经之路。
自治组织连接村民村委
  今年6月初,南仲都村村民互助会第一次选举,在村中的集场上举行。“连续两个晚上的选举,选出了20名互助会代表。20名代表又投票选举了村民互助会会长。经常在村里担当“调解员”的姚开富当选,一个连接村民和村委会之间的村民自治组织宣告成立。
  在廖晓义看来,成立村民互助会是“乐和家园”建设的首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基本上是党委政府加村民委员会的行政管理。”她说,随着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及公共环境资源剧减,这种政府行政管理出现诸多问题。
  “村民处于分散状态,对公共事务漠然并缺少集体处理能力。”廖晓义在调研和实践中发现,村支两委的凝聚力减弱,与大多数群众分离是诸多乡村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社会治理创新。”廖晓义说,村民互助会正是连接村民与村支两委之间的桥梁,也是监督与矛盾缓冲作用的中间层。
  在这一基础上,南仲都村村委会有了“放权”的条件,“大事政府办,小事村社办,私事自己办”是“乐和家园”建设中的三事分流机制。大事是国家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由政府负责;小事指社区公共事务,如社区环境保护、邻里纠纷、文体活动等,由居村支委、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组织共同分担。
  “以前大大小小事情村民都找村委。”姚洪远说,明确划分了事务大小,不仅减轻了村委负担,也减少了矛盾发生的可能。
  “就像确定低保户这种事情,如果直接由村委确定,不可能让所有村民信服。”姚洪远说,现在交由村民互助会投票决定,选出大家都认可的家庭,就不会再有村民起争执。
  互助会的行动方式也让村民更愿意为村庄的改变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果是命令的方式,村民们就会抵触。通过互助会集体的决议,大家容易接受。”姚开富说,互助会成立后,村民自己组织打扫村中垃圾,还对村口破损道路进行维修,这都是以前没有的。 
  如何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始终是乡村建设绕不开的话题。廖晓义也在筹划,把以林果业为主要收入的南仲都村打造成以生态产业、有机农业和观光农业为主的基地。
乡村儒学建设文明乡村 儿媳妇回家 抢着做家务
  本报记者 刘帅 李钢
通讯员 付仰喜       

  到2015年,山东全省乡镇和村将实现“乡村儒学讲堂”基本覆盖。“乡村儒学讲堂”最早源自尼山圣源书院,2013年初,书院在济宁泗水县圣水峪镇北东野村开展“乡村儒学讲堂”实验,试图解决农村文化荒漠化、空心化问题。 
  “成立的最初四年,尼山圣源书院多半是辅导学员、举行学术论坛。”11月10日,中国社科院儒学教研室副主任、尼山圣源书院秘书长赵法生告诉记者。出身农村的他认为,由于儒家教化体系破坏殆尽,读书人走出乡村,导致乡村文化的荒漠化,又进一步导致乡村的价值真空和底线失守。
  2013年初,书院开设了“乡村儒学讲堂”,讲授《弟子规》、《论语》等儒学经典,由山大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等专家学者在村里教授。“刚开始,为吸引村民来讲课,学员给听课村民发放洗衣粉、毛巾等物品,但一两次课后,村民就被吸引住了。”
  不识字的村民郭庆香发现,原先很少做家务的儿媳,回家后开始抢着做。
  在北东野村的儒学实践中,尼山圣源书院每天7点左右播放《弟子规》,并在村里墙上粉刷儒家经典内容和二十四孝故事。不少村民反映,他们已经不再用“孔老二”三个字骂人了,村里的年轻人也变得孝顺。
  书院在圣水峪镇设立7个乡村儒学讲堂,组织“义工”、老师讲课。11月8日中午,泗水县圣水峪镇庠厂小学外,100多名家长刚刚接受了《幸福杂志》资深编辑王连启的传统文化讲课。
  “今年5月,赵法生来学校考察,我极力向他建议在学校教授,这样才能发挥更大作用。”庠厂小学校长张德礼告诉记者,“家长们也在变化,在家长会上打电话、乱扔烟头的现象少了。”
  除此之外,书院还分别在北东野村和官庄村尝试乡村治理、乡村自治。“村规民约分为守望相助、患难相许、过失相助等,‘约长’由村民选出,其实就是道德委员会主任,相当于过去的乡绅。”赵法生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