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村农民思想观念和产品销售方式悄然生变
“淘宝村”里的新鲜事
2015年07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传统小磨香油“飘香”网络。
     在村级经济发展中,平原农民依托特色农产品、传统手工艺,打造了一批以豆制品、木器、禽蛋深加工为特色的富民产业。如今,在“互联网+”的浪潮下,村民在坚守富民产业的同时,积极变革营销模式,涌现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淘宝村”。
香油借“网”传承
  “原来村里家家户户磨香油,如今通过做电商,带动年轻人重操旧业了。”平原县王杲铺镇胡庄村村民张胜峰说。
  1987年出生的张胜峰,与陈志广、张志杰,从小在香油坊里长大。近年来,胡庄村许多年轻人走出村庄到外面发展,磨香油这一传统产业面临断层,三个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我们村传统工艺磨出的油味香纯正、色泽枣红,如果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的话,一定能让传统香油坊焕发生机。”2014年,三个年轻人在胡庄村成立了德州超凡香油有限公司,将胡庄传统水代法制油工艺与先进设备结合,产出的香油油质好、口感佳,得到了村里香油“老把式”们的一致称赞。
  “年轻人有自己的营销策略,骑自行车下乡吆喝的时代过去了。”张胜锋三人在互联网注册公司网站、在淘宝网开设店铺,与包头、长春等地客商建立长期供销联系,企业实现了日销香油300公斤、芝麻酱300公斤,带动胡庄30余户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老支书建“网店”
  “从前为了联系客户,跑遍了东西南北大大小小的城市。现在有了电子商务平台,把信息网上一挂,客户就主动找上门。”恩城镇五里庄村党小组长杨步昱说,跑业务效果差、打广告投入高,咱的油皮、豆丝放在网上一定不愁卖。
  恩城镇专门安排电子商务专业的大学生对他进行指导,帮他建立“线上线下”互动平台,并为他搭建企业网站,推进实体店、网店一体化经营。
  老杨的豆制品、冷榨豆油等特色产品,在网络一经推出就接到了北京、甘肃等多地订单,销售额节节攀升。在他带动下,五里庄二十多家豆制品加工业户纷纷“试水”电子商务。
  为鼓励农村电子商务加速驶向“蓝海”,平原县制订了“淘宝村”扶持计划,搭建起了“平原购”电子平台,一大批具有平原特色的工艺品、签子馒头等本地农副产品,再辟营销蹊径,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目前,平原在阿里巴巴平台交易的特色产品达1815家,产品种类达5000多种。
  恩城镇五里庄是个远近闻名的木器、豆制品加工专业村。该村有木器、豆制品加工企业36家,从业人员达1000多人,全年销售收入超千万元。在电商大潮中,五里庄村正加速“淘宝”化。
  40岁的杨振宏是土生土长的五里庄人,在木匠堆里长大的他,2010年辞职创办了康特工艺品厂,专门生产木艺花架。
  企业创办之初,杨振宏确立了走电商发展之路。“电商是一种潮流,跟上这个上升趋势,你就能挣钱。”杨振宏介绍,他的村办企业要走一条B2B、B2C、C2C的发展之路,他的木艺花架在B2C平台淘宝网持续热销,他还动员妻子辞职专心经营淘宝店铺。
  “现在想把平原的两大特色产业,木艺花架和绢花饰品结合起来,共同打造一个电商平台,实现村办企业产品全球销售的目标。”杨振宏对自己的电商之路充满信心。
  在五里庄村,不仅能网上卖木器,还能卖手艺。“现在有不少木匠,在网上接单,按照客户的要求,专门生产订制家具,带动不少年轻人重新拾起了手艺。”恩城镇民营办主任李春峰说。
  眼见互联网带来了“真金白银”。五里庄村15家木器加工企业纷纷“触电”,其中百汇工艺、金马木器等4家企业建立了电子商务平台,木器加工网上销售额超500万元,实现周边村庄500多人“家门口”就业。
  木器加工产业开辟网络市场。
  木匠网上“卖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