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教授和她的教育观
家长要重视自己的成长
本报记者陈静
2015年07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23日晚,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教授王红在“与天使共成长”亲子群(377478600)中,为家长们带来了一场记忆深刻的讲座。原定一个小时的讲座,延长了40分钟,王红教授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教学经验,为家长们带来了一场听觉上的饕餮盛宴。王红教授还推荐给家长们一些书籍,告诫家长们一定要重视自己的成长。面对现在的“国学风”,王红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给家长们推荐的书
  讲座刚开始,王红就给家长们推荐了一些书籍,比如,《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版;《唐诗选》,马茂元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等等。“这是给父母们推荐的,在教育孩子之前,父母们要先进行自我教育。”王红介绍,父母的自我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虽然我们现在是成年人,但是成长对于我们来说也很重要,成长的过程就需要自我教育。”
  日常在对女儿的教育中,王红发现孩子读的一些诗词,诗词的注释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出发来解释,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家长自己教育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对孩子终身负责的老师,在现有条件下,必须需要自己来做,这种事情不能等。”
“路见不平一声吼”引发的思考
  孩子的学习能力强、模仿能力强,王红的女儿刚学会走路的时候,她就陪伴孩子到公园散步、聊天。有一次王红和儿女在公园散步,看到一名清洁工带着女儿在打扫卫生,清洁工在做日常的清理工作,而清洁工的女儿就在一旁用抹布擦垃圾箱,“当时我就和女儿说,以后我们要爱惜环境,不能随处乱丢垃圾,清洁工阿姨和姐姐很辛苦。”王红和女儿边说边走,对面迎来了两个大约上小学的男孩,“男孩有些调皮,可能他们当时没有看见清洁工刚打扫完卫生,边走边踢垃圾箱,发出阵阵响声。”这时,王红的女儿就冲上去用教育的口吻说了两个小男孩一顿,小男孩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默默地走开了,王红的女儿告诉王红这叫“路见不平一声吼”。
  “当时电视里正在热播李雪健版的《水浒传》,女儿喜欢里面的侠义故事,所以才有了制止踢垃圾桶的小男孩的一幕。”王红说,小孩的模仿是一种天性,这是一种超强记忆和接受能力。随后,王红女儿的另外一番话又引起了她的注意,“我女儿问我‘为什么《水浒传》里漂亮的阿姨都被杀光了’,我听到这个问题直接愣住了,但仔细一想也是。”《水浒传》中的一些美女被作者描绘成了淫妇的形象,但这样的问题从一个3岁孩子的口中出来,值得父母的关注。“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其中的正面力量还是很多的,孩子可以从中学到侠义精神,面对经典我们不能全盘接受,比如说,女儿问的问题,这从学术界来说,施耐庵的女性观、妇女观念是有问题的。”通过这件事,家长在今后引导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影视作品时,父母也应该考虑到这些经典是不是本身也存在问题,这时,就需要家长给孩子引导、拣选读物,“当孩子提出问题时,要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解释给孩子听。”
  孩子在刚学会说话的时候,有强烈的求知欲,模仿能力也很强,家长可能都不会知道,孩子是怎么样记下来的,比如说歌词,孩子就会像顺口溜一样都能记下来,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在诱导孩子阅读经典时,父母一定要拣选,不能全盘接受,父母首先要意识到哪些适合哪些不适合,有一些经典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暂时避开,家长要完全把握好,这种权利不能教给别人。
“情景学习法”诱导孩子学知识
  王红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总结出了“情景教学法”,“在具体的情景中,有时小孩子还是比较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王红说,她曾经带着女儿散步时顺口教给女儿一些五言、七言的简单诗句,“孩子的学习能力特别强,记忆力特别好,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感,教起来比较容易,孩子学一两遍就会了,但是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得快,要让他反复复习孩子就容易厌倦。”王红曾经在春天满树柳枝的时候教给女儿背诵《咏柳》,一两次的重复背诵还可以,时间长了女儿就有些不耐烦了。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十几年,但是王红女儿现在回忆起来时是这样总结的,小时候读过、背过的东西或者旅游去过的地方,可能有些会忘记了,但是背过的东西、去过的地方会在脑海中形成记忆,很多年以后遇到一件事情就会突然想起来,仿佛当年的场景就在眼前一样。
  对于孩子的学习,王红表示,她当母亲也是学着当,不能像当老师那样随时随地地对孩子学到的知识进行检查,只能在适当的情景中去诱导孩子学习,“我们对孩子精神营养的汲取没有办法做量化分析,更没有办法用分数来考评,这和给孩子吃东西是一样的道理,给孩子吃有益的食品,它将会变成有益于孩子成长的营养,同样,精神食粮也是这样的。”在孩子阅读时精心拣选,采用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虽然有些知识可能3个月以后孩子忘了、兴趣转向别处了,但这些东西已经化成了营养,正如杜甫诗中所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孩子随着成长,学习能力也不断加强,有些时候家长都会意想不到。”王红曾在女儿9岁的时候带她去西安,在华清池游玩的时候,女儿被刻在墙上的《长恨歌》和一些壁画吸引了,边读诗边看壁画,到了晚上王红和同学一起吃饭的时候,女儿突然背起了《长恨歌》。“背诵的过程中我大约提示过她4次,以前她从来都没有接触过,她能背下来我都很吃惊。”王红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被华清池的场景吸引就觉得《长恨歌》比较有意思了,“如果是初中、高中的孩子被老师逼着背还有考试,可能一时间背不下来,要是孩子的学习进入量化、考评就坏了。”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对古典诗歌有些接触,背一些东西,让孩子得到熏陶,“家长可以抓住特定的时期,不露声色地给孩子学习上的诱导,这样不仅能让孩子觉得这不是在强迫学习,并且增加了学习效率。”王红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比如,吃饭的时候教给孩子《悯农》;晚上在床上给孩子讲故事时可以教给孩子《静夜思》,然后再根据这首诗进行延伸古人对月光的思乡情怀;郊游、旅游的时候,随时随地的都可以教给孩子诗歌,有了特定的情景,孩子记起来会比较容易。
  孩子学习诗词、美文,不能强行灌输,最好的办法就是诱导。每位家长都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对自然界的春花秋月的变化要有感触,还要有一定的阅读量,“孩子的学习是需要每位家长亲力亲为的,这种事情是无法交托给别人的,读书会或是一个教授传统文化的幼儿园,都没有办法做到完全一对一的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天使,并且他们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父母只有根据自己的了解,慢慢摸索一条‘诱发’孩子学习的经验。”
面对蒙学著作不能盲从,用诗教化人
  “国学”很受现代人的追捧,一些所谓的国学教育《弟子规》、《三字经》等并不合适孩子,“家长们可以仔细想想,《弟子规》能不能很有兴趣地让孩子情景交融似的学习?”王红介绍,《弟子规》中的“规”是规训,规矩、家训,换言之,就是理解了就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其中的一些词句不符合低龄孩子的心理特点。《弟子规》也有一些不符合当代民主与法制的东西,比如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大体的意思是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执行,父母的过错可以劝诫,父母如果不听劝诫,也不能去揭发。所以父母在孩子今后的学习中,要打起120分的精神,对孩子的学习尽到责任。
  据王红介绍,《三字经》是宋代人编写的,而《弟子规》是从清康熙到乾隆年间由不知名的人编写的,称不上经典。王红个人认为,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阅读部分《论语》,孔子的一些思想在现代来看还是有不错的闪光点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可以阅读《孟子》,其中的人格理想引导孩子阅读,《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对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起到了平衡的作用。“我觉得低龄儿童读《弟子规》不合适,《弟子规》严格的教训式语言,让孩子背下来用处不大,很难让孩子接受,并且孩子长大后又能从中获益多少呢?”王红说,孩子长大以后,有了自主学习能力之后,可以读《三字经》、《弟子规》等等,“孩子长大后可以自己接受一些知识,小时候如果学习知识,只是囫囵吞枣,家长可以通过阅读绘本的形式讲给孩子听,寓教于乐中教育孩子真善美。”面对传统的蒙学著作,王红强调不能只是一味的服从,《弟子规》中就强调一味的服从,在家从父母,在外从君上,家长们也不希望孩子这样。
  王红主张读诗,“诗是好东西,一定要在孩子适合的年纪推行,《论语》中有很多道理,传统经典中也有不错的知识,这些都要在孩子适合的年龄段来进行学习,不能让孩子‘倒胃’,传统经典、蒙学著作也要考虑孩子的年龄段、时代性。”宋代的《三字经》在当时很流行,它是一种歌谣,在宋代拿来启蒙,而在当代就不适合了。《弟子规》在清代主要是人们对于君臣、父子之间的一些看法,这些东西在公众场合的礼记、孝顺父母在当时都是对的,但是就不适合当代,“孩子大了可以拿来读,但是不能强制孩子去读。”
  儿童低龄阶段,“诗教”孩子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在“与天使共成长”亲子群中,王红发布了一些关于论语中的文字,现场为家长们进行了讲解《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孔子曾经说过,即便是在诗中没有学到精髓,但是也可以在其中了解一些知识,对于孩子来说也算是长了见识,‘诗教’大部分人都能够接受,容易让人温柔敦厚,边读边打动感情,内心也会充满温情。”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