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售400万枚,“中国印”走向世界
是手艺也是“守艺”,曲阜一印社传承传统艺术掘到金
2017年02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小小的印章,为当地带来了不少就业岗位。 本报记者 黄广华 庄子帆 摄
     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印章,在古时是一种诚信的凭证,虽然现在已不常用,但其所承载的文化含义却一直在延续,印章成为一种艺术品被喜好的人所收藏。在曲阜市鲁城街道林前社区,有一家孔府印阁,1987年出生的阁主张凯从父亲手中接过这门手艺的薪火,成为篆刻印章的“守艺人”。如今,孔府印阁的印章在网上有了更广的销售渠道,年销售可达400多万枚。
  本报记者 黄广华 庄子帆

手工艺专业村
家家户户会篆刻

  近日,记者来到毗邻孔林景区的林前社区,这里是地地道道的手工艺专业村,村内从事木雕、印刻、布艺等传统手工艺的民间艺人众多,尤以印石篆刻技艺最为出名,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篆刻印章,孔府印阁是当地印章最大的生产基地。
  在孔府印阁的展示厅,展示着各种各样的印章,有的精致玲珑,有的巧夺天工,根据原石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印阁里的能工巧匠发挥聪明才智将其打磨得更加精美。做成一件印章成品,要经过切割、抛光、上蜡、印底篆刻等多道工序,阁主张凯告诉记者,即使是工艺最简单的印章也要经过12道工序的打磨,稍复杂的几十道工序不止,而这么多道工序,只有一道工序是由机器完成,其他工序都是依靠手工。
  记者来到雕刻车间,十多名雕刻师戴着眼镜和口罩,手中握着雕刻工具,在只能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的原石上雕刻印钮。今年34岁的高佑栋因为对雕刻的喜爱,两年前到孔府印阁工作,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作为一名曲阜人也是在践行着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
  雕刻完印钮的半成品单独放在一个车间,货架上摆放着形态各异的半成品待篆刻印底。旁边便是一间篆刻室,一位师傅正在用笔在印底写下字体为小篆的文字,待文字设计好之后,就要动刀篆刻。“印章的字体有鸟虫篆、甲骨文、大篆、小篆等,其中以孔府印章中使用的小篆字体为主。”张凯说,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还可以定制。
印章两万多种
仍在不断创新

  今年30岁的张凯是孔府印阁年轻的掌门人,家中三代制印。张凯的父亲张杰从小耳濡目染,在孔府内博览群书,从事手工篆刻艺术,创作出了带有曲阜文化特色的官印风格。张杰1985年创办的孔府印阁主要从事篆刻印章和高端玉玺雕刻,孔府印阁是曲阜市首家印阁。
  张杰曾经在孔林摆摊刻章,后来经营了一家篆刻店,虽然生意不错,但他认为光靠自己的力量,让这门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很困难,印章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也就难以延续下去,于是广收徒弟,如今他的徒弟不仅在本地专门从事印石篆刻,有很多徒弟还走南闯北,把技艺带到了全国许多省市。
  张杰除了收徒弟之外,还让儿子张凯学习继承这门传统技艺。在印章世家长大的张凯,对此有浓厚的兴趣,面对家传技艺,如何发展,他有着自己的想法。“在2012年之前,都是单纯地刻,大部分不会雕刻印钮上的图案,更别提流水线生产了。”张凯说,印底的篆刻是印章文化的一部分,依赖书法,这技艺已经很成熟,但印钮是工艺艺术部分,对雕工的要求很高。
  为了攻克这个难点,张凯带着两个学徒到雕工技术精湛的福州学习雕刻,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将这一难题破解,回来之后又陆续培养了一批雕刻人才,使印章的种类多样起来。“我们所生产的印章,保守来说有2万多种,而且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增加,因为我们在不断地创新。”张凯说。
每天三千多订单
从网上走向世界

  “我读的是信息化专业,感觉如果印石篆刻不走产业化、品牌化的路子,不仅这门技艺的文化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连今后传承这门手艺都会成为问题,因为现在在很多年轻人眼里,印章这门手艺过时了,既辛苦又不赚钱,所以不愿意学。”张凯说,传统的面对面销售方式,也成为制约曲阜印石篆刻工艺发展的瓶颈。
  2008年,刚大学毕业的张凯,以自家创办的孔府印阁篆刻坊为依托,在父亲的支持下在淘宝上开了一家以篆刻印章和儒家文化为主题的店铺。刚开始,网店做得很艰难,一天也就一单,一年之后就增长至上百单,现在每天都有3000多单的成交量,“双十一”时能突破一万单。这些订单来自各地,印章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孔府印阁成为全国较大的印石批发集散地和书画用专用印泥产地,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
  孔府印阁有400多名员工,年轻人占大多数,其中大学毕业生占到年轻群体的20%以上,这些员工多来自当地。小小的一枚印章,为当地带来了就业岗位。除了专注于印石篆刻工艺品的销售,张凯还在村里四处联络制印艺人,把大家的作品一并在网店销售。
  “印者,信也。”在张凯看来,印章销量的增加源于人们的文化需求,一寸方印是信任的载体、情意的寄托,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在每一件成品的包装盒内,都放了一张卡片,卡片上的内容是向顾客介绍印章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传统手艺的产业化并不等同于商品化,不能粗制滥造,而要精雕细琢,只有接续好传统文化的薪火,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才能更好地保护传统手艺。”张凯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