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别人的书信里你读出了什么
2017年02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俞耕耘
  如今想要办好综艺节目,太难。观众满意的阈值越来越高,不是你哄哄就行,逗逗就乐。换言之,传媒如此发达,我们正处于一个没有新奇、缺少震撼的时代。
  很多综艺节目都逃不出这些套路:装傻充愣、廉价卖笑、真人选秀、亲子互动、相亲婚恋、耍贫卖嘴等。大众有时就想图个傻乐轻松,工作本来已经够累,难道回家看个电视还要听你上课、说教不成?然而,油腻吃多了,你可能会找点野菜刮刮肠。娱乐太多,你的“笑肌拉动”也会疲劳,不禁问自己:“我是不是低智了,怎么笑得如此空洞?”
  在这种语境下,一批文化类综艺节目却吸足了热度,原本的“小清流”反成了“大洪流”。先是《中国诗词大会》的竞技,后是《朗读者》的开播。我不知道,这是综艺的一次“寻根”,还是对“牧歌”的家园向往?但是,有一点能肯定,综艺终于沾了一点书卷气、书斋味,这总是好的。
  让我好奇的是,一档明星读信的节目《见字如面》也收获了广泛关注。在一个没人写信的时代,大家却爱看别人读信。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我们就是一个大写的“缺”:缺写字、缺情感、缺表达。书信原本是传统的日常,一下子就成了“稀罕物”,这是不是我们的“可怜”?
  这时,你能理解,我们其实在感怀“遗失的美好”。不仅提笔忘字,字迹的“丑态”好像都对不起白纸。要知道古人尺牍、近人信札无不是随性的“书法小品”。《见字如面》这节目名起得好,提点了书信的神髓:见字如晤其面,如见其人。然而,节目却没有同步展示信件的影印字迹,实为缺憾。
  也许,节目编导晓得大家更多是来看“明星”朗读演绎的,字迹并不那么重要。其实,笔迹就是书信情感的外溢。我不晓得,如果没有明星来读,它到底会不会火?但是,不能否认,这个节目办得很聪明。所读的信件提供了很多我们当今时代的稀缺价值。比如,林徽因婉拒徐志摩,因为无法面对幼仪哀怨的眼神,这是对另一个女性的不忍与同情;冯亦代和黄宗英的黄昏恋,有归于孩童的俏皮情趣,又有“我已经老了”的沧桑慨然;徐志摩致陆小曼的情书,是彻骨的痛、殉死的爱。节目里,很多观众都听得热泪盈眶。我在想,他们到底被什么感动?是徐志摩近乎疯狂、歇斯底里的求爱?抑或陆小曼不畏世俗冷言的勇敢决绝?可能都有,但又不全是。
  在如今,更多人会看重实利,一千首滚烫的诗也可能抵不过一个包包——别净整这些虚头巴脑的,诗歌能换房子、换车,能养我吗?这才是信件的意义,它就是反照内心的镜子,让你自惭形秽。
  有意思的是,主持人就透露了“心声”:王庚就是“国民老公”呀,有钱又是军官,“如果是我,会和徐志摩先谈两三年,再嫁王庚。”许子东笑着,神回应:这是时代的堕落。
  在我看来,这话说得对也不对。“长期饭票”和“精神食粮”是选择的自由,现在更多人毫不讳言物欲肉欲。问题只是,他们太过“贪嗔痴”,每每要达到利益的最大化,总想问“我能多选吗”,既要有钱、有地位,还要有型。活该你会被剩。单身女和单身男,其实根本不是同一现象。前者是心理期待问题,后者才是社会问题(性别比的悬殊)。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