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片“冲奥”要表达文化个性
2017年02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倪自放

  作为国际电影界最为重要的电影奖项之一,奥斯卡奖广受瞩目,在最近的十年,离中国电影最近的奥斯卡奖项是最佳外语片奖,可惜的是,中国推荐的作品并未进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名单。对此,有学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的作品在表现自己的文化个性方面还有一些缺失。
  2008年前,中国推荐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包括张艺谋的《十面埋伏》、陈凯歌的《无极》、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冯小刚的《夜宴》等作品。据说,那些年里,奥斯卡评委对这些电影的感受是:色彩浓、古装、人很多,然而无一成功。
  2008年,小清新气质的《云水谣》被推荐竞争2009年初颁发的奥斯卡奖。2009年,纪录片《筑梦2008》被推荐。随后,中国推荐的影片包括《梅兰芳》(陈凯歌导演)、《唐山大地震》(冯小刚导演)、《金陵十三钗》(张艺谋导演)、《搜索》(陈凯歌导演)、《一九四二》(冯小刚导演)、李保田主演的中法合拍片《夜莺》、白百何主演的《滚蛋吧!肿瘤君》,这一届奥斯卡奖,中国推荐的最佳外语片是黄晓明主演的《大唐玄奘》。但上述所有中国影片,都未进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电影学者李超表示,对文化个性方面的表达,中国影片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作为要求用制作方所在国家母语表达的电影奖项,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最大的特点是注重文化的多样性,在多样性背后,还要有对人类困境的思索,之前的《一次别离》,这次获奖的《推销员》,都符合这样的条件。”
  李超表示,中国自“大片时代”以来的商业电影,虚心学习了好莱坞的现代电影工业体系,但遗忘了如何表现自己文化的个性和多样性。
  李超称,中国电影还缺乏观众和创作者之间的对话,“前一段时间导演协会搞评奖,评委主席管虎导演表示,这次评奖与票房无关,与争议无关,我们只关注电影。这种阐述从导演角度没有问题,从电影研究的角度来说却是大为可疑的,因为,争议和票房本身是和观众的审美品味对接的,如果导演不找寻和观众审美品味之间的平衡点,那么电影的对话性何在?他忘记了电影的本质是创作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对话、协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