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作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2018年06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今天是6月1日,儿童的节日,相信很多家长都精心准备了给孩子的礼物。用“精心准备”这四个字,应该说一点儿都不过分。在绝大多数家庭,孩子们对物质的需求平常就可以满足了。在这种情况之下,把什么当做最好的礼物送给孩子,确实挺费脑筋。
  在这个问题上,家长们似乎已经形成了某种共识,那就是把重点放在陪伴孩子上,物质上的礼物反而显得不那么要紧。有些企业就在儿童节这天给家中有低龄儿童的员工放假,让他们陪孩子过节。那么,新的问题来了,家长究竟该如何陪伴孩子,或者说在家庭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这就不得不提教育二字。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教育环境,家长们可谓不惜血本,火热的学区房、火爆的课外辅导等都是明证。对孩子未来的责任感,更多地表现在对成绩的追求,教育竞争的前移顺理成章,在很多城市,幼儿都已成了辅导班的常客。尽管《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明确规定儿童节“不满14周岁的少年儿童放假1天”,很多孩子走出学校却走进了辅导班。
  重视未来、重视教育,当然是家长的义务,但应该注意的是,教育不等于追求成绩——在课业要求之外,让儿童成长为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还有许多需要涵养的素质。比如良好的品行,比如对社会的责任感,又比如尊重规则的习惯,这些都是以成绩为指标的专业教育机构所难以“给予”的。一段时间以来,经常有“熊孩子事件”曝光,当然也包括“校园欺凌”,这些都反映出家庭教育存在短板。
  如果以通过成绩竞争培养“精英”为目标,大部分孩子最终都会成为失败者,而影响更加深远、对未来更具决定性的,其实就在上述存在短板的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很多人感觉教育负担重,感觉在成绩竞争中胜出很难,但孩子品格的培养其实难度更大。这需要包括家长在内的教育者能够解读孩子的行为,懂得与孩子沟通。相比之下,把钱交给辅导班或者把所谓“问题孩子”交给“专业机构”,要容易得多。
  与孩子品行教育关系更密切的是家长自身的行为。已经有无数研究证明,家长的行为乃至性格,会成为孩子一生的烙印。很难想象,整天抱着手机、一年都读不完一本书的家长,却能让孩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也很难想象,自己都不负责任、不尊重规则,却能让孩子守住家长设定的条条框框……这样来看,很多家长在教育支出上比拼,更像是“甩锅”,或者带有如下潜台词:能提供的都提供了,剩下就看孩子自己的了。
  话说到这里,对于什么是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答案其实已不言自明。家长要给予孩子有质量的陪伴,家长的以身作则要比物质上的投入更具影响力。在教育孩子之前,家长们或许应该思考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做好了准备,是否真正具备了教育孩子的资格。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