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剑锋 自2013年12月22日山东省解除雾霾黄色预警后,雾霾天气的影响却促使空气净化器成为最近市场上的销售新星。(《齐鲁晚报》2013年12月23日报道) 雾霾之下处处蕴藏商机,空气净化器热卖就是很好的例证。有业内人士预估,如果雾霾天气仍然长期大范围持续,空气净化器有望像彩电一样在家庭普及,市场容量或达到1500亿元。 虽说空气净化器对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确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种“功效”不仅带有局限性,而且由于标准乱、认证乱、宣传乱、价格乱,一些劣质产品不乏充斥于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另一种污染源。由此而言,购买空气净化器也要多点科学理性,切不可被“神功”、“神效”的吹嘘迷了眼。 空气净化器“火一把”,对家电市场来讲是桩“好事”,但从民众生活安全的角度考虑却非“好事”,更多折射的是人们对“好空气”的迫切渴望。改善空气质量,固然需要净化器等科技产品“给力”,但更为根本的民众应该“知行合一”,一方面要用更加科学的态度、理性的方式去认识雾霾、保护自我;另一方面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开始,主动减少各种排放,加快形成“同呼吸、共责任”的联防联控机制。 事实上,经历了十面“霾”伏,大多数市民都已意识到“好空气”的重要性,也预见到哪些行为会为产生“负能量”,比如机动车尾气、餐饮油烟、焚烧垃圾,甚至二手烟的烟雾,这些会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贡献”者。但尽管意识增强了、常识也有了,一些市民却要么习惯性地“知行不一”,要么“对人高要求,对己低标准”,如此这般怎会使生态建设不陷入“公地悲剧”困境? 需要指出的是,雾霾短期间内不会彻底消失,我们既不能“来了再说,过了就算”,也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而应警醒起来、行动起来,比如少开一天车减少尾气排放,禁放烟花爆竹,加快生活方式的低碳化等等,这比购买空气净化器来得更有价值。事实上,只有真正将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科学、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始终从我做起、向我看齐、对我监督,才能共同仰望蓝天白云、呼吸清新空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