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历史该怎样“打捞”
2014年03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崔疃村宋炳行老人展示祖上先人画像。
  莱阳宋氏后人宋天民展示宋氏家谱。
     文/片 本报深度记者 刘志浩 
  
  莱阳宋氏家族后人宋彦,从2002年起便开始了“寻根”之旅。
  几年来,宋彦走遍胶东各地,凡是跟宋氏有关的村子,他都会过去探查,到如今,宋彦手中已经积累了很多一手资料。尽管如此,对于家族信息的整理,他仍感不足。
  他想重拾家族的辉煌,不管是续修族谱或其他形式,试图将祖上一些优秀的东西重新发掘并传承下去。但就现实情况来看,并非每一个年轻人,都对祖上数代之前发生过什么抱有兴趣。
  宋彦说,他去一些宋氏人家了解家族情况,免不了会吃“闭门羹”,有的甚至去几次,才能拿到家谱等重要凭证。为此,一些时候他不得不提着东西过去:“空手去,人家嫌麻烦不愿意给你找,拿点东西,就好说话很多。”
  一般来说,宋彦的信息多来源于宋氏后人中年龄较大者,“去了村子,一般都是找老人了解情况,他们知道得多,也愿意说。”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能回忆往事的老人越来越少,宋彦之前走访过的不少老人,都已不在人世,他们带走的,则是外人难以知悉的某段家族历史。
  “这是一项跟时间赛跑的活。”宋彦说,随着他掌握的东西越来越多,那种紧迫感也越来越强烈,“如果今天不去,可能明天就没了。”
  除了文字或口传的信息外,曾经辉煌的望族,往往还会留下一些老物件,但如今,这些老物件似乎也不太好找。
  在莱阳南边30公里的崔疃村,本报记者见到了77岁的宋家后人宋炳行,他家里仅存的祖上遗物,是一方小小的“安放祖先牌位的牌位座”。
  宋炳行回忆,以前过年时一大家子都会在牌位前进行祭祀,那是家族里非常隆重的一项仪式。而且即便平时,没有人敢对着牌位指指点点,因为会被视为“大逆不道”。
  在老人印象中,家里曾保藏过另一个更具价值的东西——印刷祖上名人宋琬文集的木质雕版。
  “破四旧的时候,都交出去了。”谈及往事,老人语气中多了不少遗憾,以前家里有不少先人留下的东西,可惜“能烧的都烧了,能砸的都砸了”,那套现在看来具有特殊价值的雕版,也被付之一炬。
  所幸因为“不太起眼”,那个牌位座才免于被烧。
  当然,并非每一个后人都有宋炳行那样的“觉悟”——就在几年前,崔疃村宋氏的另一后人,经不住文物贩子的再三蛊惑,将祖传的一个盆子,以一两百元的价格出手。
  “糊涂!”宋炳行重重吐出两个字,但同时又显得无可奈何:“都是家里条件不好闹的吧,再说一个乡下农民,怎么会了解祖上留下的东西的价值?”
  每一个“老物件”的流失,都意味着一段往史的离去。
  对于宋彦而言,四处走访,汇总后人的信息来做家谱,只需有体力、财力和毅力的支撑,相对容易,但若想将当年支撑整个家族走向辉煌的优秀家风记录下来,却殊非易事。
  “家族各支后代信息,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但家风说起来容易,真要落到实处,却很费劲。”采访中,宋彦不止一次对本报记者表示。
  对于高中毕业,只上过电大的宋彦而言,尽管接触了不少一手资料,但要将这些东西整合、提升并从中发现不一样的东西,难度不小。
  “很多时候,跟专家聊了,才发现自己的想法还停留在比较浅的阶段。”宋彦笑言。
  但专家也有不同想法。“你可以说宋家耕读传家,家风敦睦,‘以文学胜’,但这些都只能泛泛而谈,将之落实到具体的人和事情上,才更有说服力,更重要。”莱阳史志办研究者赵松枝表示。
  而这些,需要如宋彦那样,能够静下心去了解宋氏历史的后人。
  遥想当年宋继登、宋琬时期,宋氏一度煊赫于胶东,并与各家世族均有联姻,交往频繁,可谓引领风骚,风光一时。但经明清鼎革,兵火及牢狱之灾,家道很快衰落,此时优良的家风若能代代传承,无疑将对家族复兴起到重要作用。
  “时代不一样,过去的东西不一定适合现代,但祖上总有一些东西,能够传承下去。”几年来,对于家族历史及家风问题,宋彦说他曾做过不少思考,“搜集基本信息只是第一步,以后还要筛选、提升,找到那些真正体现家风价值的东西。”
  显然,这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任重道远吧。”宋彦长出一口气,而更重要的,将是如何把那些自己找到的家风再次内化到族人的心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