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30年手写抗美援朝回忆录,89岁老兵苏喜俊:
经历是留给子女最大的财富
2014年03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回忆录已经写完了,但苏喜俊老人还是喜欢每天写写字。
  密密麻麻的手稿和战斗纪念章,满含老人对过去的怀念。本报记者 孔令茹 摄
     文/片 本报记者 孔令茹

  “1951年农历12月,正值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在祖国人民准备吃饺子时,志愿军首长一声令下,万炮齐鸣,一发发炮弹飞向敌方阵地,把敌人的火力压了下去……”这是老兵苏喜俊回忆录中的一段话。
  苏喜俊今年89岁,20岁跟随哥哥到东北闯关东,当兵后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第八师43团,参与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如今,当炮兵时留下的头疼病还会间歇发作,战争期间的画面仍然在苏喜俊脑中一次次重演。
  “刚入朝鲜境内,途经的村庄空无一人,飞机就像燕子似的,密集地在天上飞。战争第一天,同去的5名战士在战场上一个个地离去,炮弹从我头上落下的一瞬间,我甚至已经做好了死亡的准备……”这些回忆,对于苏喜俊来说痛苦而又珍贵,在从部队转业回到嘉祥老家工作的时间里,他经常翻看着纪念章和奖章,时刻告诫自己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1983年,离休在家的苏喜俊做了一个决定,要拿起笔为自己的战斗生涯做个记录。“字写得不好,我就天天练习,每天最少要写五六张稿纸才行。”苏喜俊说,刚开始他只是断断续续写些段落,后来越写越顺手,最终决定要写完这一生的回忆录。
  苏喜俊的想法得到家人的支持,于是之后的生活除了用“正步走”作为锻炼,又加上了五六个小时的写作时间,最终在2003年完成回忆录的写作。“有时候写着写着就想哭,我想我的妈妈,我想战场上离去的战友,回忆录也是一种表达对他们思念的方式。”苏喜俊说,这辈子他没有积累下来什么财富,但是这本回忆录中真实的经历,就是他留给子女的最大财富。
  为了更好地保存父亲的回忆录,苏喜俊的小儿子根据手稿逐一打印出来,并配上同一时期的照片及纪念章,做出了一本朴素的纪念册。“父亲一直教导我们要勤俭节约、互帮互助,现在又有了这本厚厚的回忆录,这些就是他留给我们子女最大的财富。”儿媳申爱玲说,希望父亲能够安度晚年,幸福健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