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年年种树,年年不见树”,市林业部门表示:
植树不必赶“节”植,更应成常态
2014年03月10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3月9日讯(记者 李超) 本报组织的低碳补偿林种植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大家纷纷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补偿大自然。林业部门表示,植树节的意义在于引导市民形成植树造林、爱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植树行动不能只是赶在植树节期间,更应该成为一种常态。
“把植树设立成一个节日,目的就是要以此号召全民形成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而不是说只有在这一天才去植树,植树护绿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并动员群众参加以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
“植树活动不能只在植树节这天才被想起,才去实施,应该作为一种常态行为,日常多去做。比如可以在周末、节假日带上亲朋好友去植树,这是一件造福社会,造福自己和他人,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文昌湖旅游渡假区地方事业局副局长苏茂生告诉记者。
对“年年封山不见山,年年造林不见林”的情况,苏茂生表示,以前的植树造林存在许多弊端,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现在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加上林业部门的重视,这种情况已经很少见了。
“植树造林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是一项非常高尚的事业,可以举办活动也可以加大宣传力度,但是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实实在在地让植树造林成为一种常态。”苏茂生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