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具童趣的绣江儿歌
2014年05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王绍忠
  儿歌童谣是从民间智慧的土壤中萌生,在社会生活的演唱中广泛流传的乡土歌谣。大都是自编自唱,句式灵活且押韵顺口,易记易学,千百年来一代代传唱不衰。
  章丘绣江河沿岸流行的童谣,内容广泛、节奏感强,多涵盖衣食、婚嫁等诸多方面。它采用拟人、比喻、夸张多种表现方法,让人备感形象、亲切、兴味盎然,用爱心和耐性引发稚童的情趣。
  儿童摇篮类儿歌,多为母性(妈妈、姑妈)逗引淘气、任性的稚娃,用宠物、器物作为媒介,低缓、反复的哼唱让其尽快进入甜美的梦乡。譬如:“小巴狗,戴铃铛,晃郎晃郎到集上。吃个桃,桃长毛;啃个杏,杏太酸,嚼个栗子面丹丹,打个滚儿撒个欢,撅撅尾巴上了天。”
  逗趣自乐类,多取材于动物,妙趣横生。例如:“老鼠一心做新郎,骑着刺猬娶新娘。锣鼓闹、喇叭响,惊醒炕头狸猫王。一口咬住吹鼓手,吓跑耗子一大帮。炕洞里躲、灶膛里藏,唤来叭狗求帮忙……”
  儿童大都喜欢三五成群地演唱,早先,乡下文化活动单调,娱乐设施贫乏,群童便拍巴掌当做节拍,用幽默、诙谐的语句,一声声欢快地说唱。语句说不上具有实际意义,只是借此获取活动的快感和情趣。
  玩耍游戏类,例如:“村头柳、街口槐,槐树底下扎戏台。出阁的姐妹都来啦,俺家的大姐还没来。盼着、瞅着就来啦,骑着毛驴抱着孩。‘乌拉乌拉'哄外甥,手里提着双虎头鞋……”
  教育警示类,自古至今,绣江童谣便寓教于乐,富含哲理,使孩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在他(她)们稚嫩幼小的心灵里,埋下正能量饱满的种子,摒弃一些不良习惯和行为。例如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长尾巴狼,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背到山沟里,把媳妇抱到炕头上。包饺子、擀面汤,媳妇媳妇你先尝。倒上醋,搁上酱,媳妇笑得嘎嘎唱……”
  现代型童谣,由于社会的进步,儿童在心目中有正确区分好人与坏人的标准和界限,自幼便爱憎分明。此类儿歌颇多,流传极快极广。如在学前班稚童中流行的童谣有:“冬不隆冬呛,我是李向阳。鬼子进了庄,我就树上藏。鬼子架起炮,我便钻地道……”
  绣江儿歌童谣,土生土长,口口相传,富有乡土特色。它听起来顺耳,学起来上口,给孩童带来无尽的情趣和欢乐。恰如庄户院中的盆花芳卉,给小康社会的农家日月增添亮丽的色彩和浓郁的清香。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