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实地走访南运河45公里入遗河段
怀念你的质朴,和古旧的味道
2014年06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依托四女寺景区新建起的仿古建筑。      本报记者 马志勇 摄
     6月22日,这条饱经沧桑的河流正式入遗。23日,本报记者实地探访了大运河南运河德州段,从武城四女寺水利枢纽节制闸一路向北,一直到德城区二屯镇第三店村,沿河45公里的路途见证了田园牧歌的原始风情,也收藏了运河人家质朴的民居环境。
荒废老船闸背后的历史
  驱车赶赴武城四女寺镇,沿途大片的向日葵给燥热的夏日增添了几分生气,耿李杨社区在建的仿古建筑着实让人眼前一亮。踩着树枝遮阴的林间小道往前走,离着四女寺三孔水闸不远,一尊废弃的老船闸矗立在并不湍急的古运河中。
  深绿色的河水淌过敞开的闸门,硬化过的河堤大面积裸露在河面上,成片的野草开始在上面疯长。踩着20多米高的栈道走到船闸近前,“此桥危桥,严禁通行”的白色标语十分醒目,栈道水泥护栏上裸露着好多条生锈的钢筋,暴露了这座船闸的历史年岁。
  “这里不活泼(没有生机)了,四女寺景区那边活泼,去那边看看吧。”年过六旬的李国盛骑着一辆电动车赶着去田地里打药,河边的老船闸并没有给他留下太多的印象。“这座老船闸大约在1958年修建,在1985年左右就废弃了,后来建起了更现代化的水闸。”

昔日瓦房林立,如今漫步公园
  南运河河边保持着较高的林木覆盖率,不少鸟类繁衍栖息于此,寂静的河面上不时飞起来几只大个儿的野斑鸠,河边的农户挥着锄头忙碌着,他们当中很多人还不知道大运河申遗的事情。不过聊起大运河来,都会停不下地讲一讲小时候的河有多宽、水有多深,河边种田、摸鱼捉虾的情景。
  穿过漳卫新河大桥,车子驶出了林阴道,高楼林立的运河经济开发区呈现出更为现代化的民居环境。站在佰利·金湖湾天台俯瞰,几个塔吊林立的建筑工地正在施工,大运河沿岸展现了一片繁忙景象。兴建不久的九龙湾公园和金荷园给这片商贸新区增添了一抹绿意。
  在九龙湾公园内,好几对新人正忙着拍摄婚纱照,而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砖瓦房。70岁的张广兴每天都来这里遛弯,如今的景致让他有些始料未及。他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大运河最常见的场景就是“纤夫号子”,少则五六人,多则三四十个人,扛着碗口粗的纤绳轮换着拉纤,一趟就得100多里地,有的时候东家发钱,有的时候给粮食。“后来有了冒着黑烟的货轮,就再没看见拉纤的人了,再到70年代后河道就停航了。”
九龙十八弯的原生态
  据了解,为解决河道落差大、水流急、经常决溢的问题,南运河在平面布局上设计众多弯道,建造各种形式的堤坝,并在明清两代挖建减河,这些水利工程的选址、设计、施工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南运河河道至今保留着“九龙十八弯”的原始古河道形态,即人工弯道的特点。
  随着大运河申遗的启动,为了突出南运河“三弯抵一闸”的形态特点,德州市还在丰乐屯第一弯、丰乐屯第二弯和杨庄第一弯处,设立了三个重点展示片区,打造公众亲近、认知运河的平台,调动公众热爱文化遗产,保护大运河的意识。
  穿过一片片的麦茬地,记者来到二屯镇丰乐屯村,在这个原生态的村落里,村民还保留着较传统的生活方式,路边村民用簸箕扬起曝晒的粮食,粘满粪便的牛羊慢条斯理的咀嚼着青草。多数村民对两处大弯道习以为常,但增设展示片区还是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变化,去年新修建的景观道让出行更加便利,不用雨天趟着泥水过路。
  年过七旬的余新生挥动鞭子驱赶着30多只绵羊,羊群抢吃着岸边的青草长膘,这样的放牧生活已经延续了20多年。记者告诉他运河申遗成功了,他静静地说,“盼着运河能变回小时那样,河道有五六米宽,一个猛子下去,游不到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