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不满意自己的脸?
国人整容背后的复杂情绪
2015年02月09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深度记者 刘德峰
从“大眼皮双眼睛”到“大眼睛双眼皮”
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与自己的单眼皮为敌。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嘛,谁不想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2月4日,当25岁的济南市民颜璐(化名)谈及相貌,首先向自己的单眼皮发难。
2014年参加工作后,颜璐一直使用双眼皮贴来解决自己的困扰。尽管2014年冬天她曾在朋友的陪同下走进整形医院咨询,可至今仍未下定决心,“毕竟手术也是有风险的,一旦出现就很麻烦,所以得仔细比较一下。”
与颜璐相比,更多人早已纷纷行动起来。
济南爱容整形美容医院提供的数据显示,在2014年该院实施的所有整形项目中,重睑术(即双眼皮手术)占比约30.9%,居于首位。如果再计入“祛眼袋手术”,整个眼部手术的占比达到43.6%,远远甩出其他整形项目几条街。
这一比例亦与国内整形现状相契合。
2014年,前瞻产业研究院医疗美容行业研究小组曾对目前国内整形美容消费市场做过一个调查。在筛选出的1000份有效样本中,做过整形手术的为152人,其中选择眼部整形的人数最多,占到四成。在336个潜在整形客户样本中,眼部整形依然达到了41%。
在济南爱容整形美容医院的数据中,整容者选择较多的项目还包括“隆鼻”、“吸脂”等。前瞻产业研究院医疗美容行业研究小组在国内的调研也显示,“鼻部整形”与“形体雕塑(对影响体形的脂肪予以彻底吸出)”也成为潜在整形客户众多选择中仅次于眼部整形的选项。
当然,能让爱美者在意的还有更多。同样在前瞻产业研究院的调研中,2014年接受整形手术人群的选择还包括“激光嫩肤”、“改脸型”、“乳房整形”和“紧肤除皱”等十几个项目。
“除了单眼皮,我的皮肤也不好。”颜璐说,与许多同龄人相比,她的皮肤显得有点暗黄,还有雀斑,“这都不是靠保养和化妆品能解决得了的,如果最后定下能让我放心的整形医院,就一块儿把问题解决掉。”
新的生活方式
与颜璐年纪相仿的年轻女性,正在撑起我国整形行业在世界中的地位。
据济南爱容整形美容医院的数据,2014年所有到该院接受整形手术的人群中,年龄在20岁到30之间的占42.1%左右。另据前瞻研究院的调查,在已接受整形手术及“未来3个月内有意向”的人群中,女性占到60%以上。在现有及潜在用户中,87%的用户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80%左右的用户年龄在15岁至35岁之间。
“高学历年轻女性是目前和未来整形手术的主要消费者。”前瞻研究院发布的调研报告中这样写道。
在这一群体带动下,我国整形行业启动高速发展模式。
“从2000年开始,国内整形行业进入了发展最快的十几年。”济南爱容整形美容医院院长张庆国说,“起初选择整容的多是像演员、模特等对相貌要求较高的人群,现在已经扩展到各行各业。”
快速发展的趋势至今仍在继续,从2014年爱容整形实施的手术数量来看,比2013年增长了20%左右。
我国到底有多少人不满意自己的相貌?据国际美容整形外科学会2009年估计,中国每年进行的整形手术超过了200万台,数量仅次于美国和巴西,成为全球第三整容大国。
与之趋同的,是日渐庞大的整形产业。
早在2010年前后,我国整形行业市场产值就已达3000亿元,从业人员2000万。
新的拉动力还在持续产生。根据爱容整形的数据,年龄在31岁至50岁之间的整容者数量在2014年占到该院所有整形者的40%以上,无论是看经济实力还是需求,她们都是主要群体。
“从年龄段分布来看,主要消费群体已开始由年轻女性向中年甚至老年群体倾斜。”张庆国告诉齐鲁晚报记者,保持年轻、延缓衰老成为后者加入整形军团的主要动力。
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候任会长、博导李青峰教授也认同这一观点,“整形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中国人越来越注重生活的品质和细节。”
整容改变事业?
1月27日,一位中国女性整形者在接受手术过程中陷入脑死亡的消息,再次拨动了国人对于整形的复杂情绪。
拒绝整形的人们可能永远想不明白这样的问题:既然整形的风险被反复提及,为何还有这么多人前赴后继?
实际上,看似完全自主的整形行为,如果放入整个社会评价体系中考量也非尽然。“因为对外貌长相的评价标准掌握在‘别人’手中。”山东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理咨询科副主任医师郭公社对齐鲁晚报记者说。
“如果你面前站着两个工作能力相当的求职者,一个相貌好一些,另一个相貌差一点,你会选择哪一个?”某企业人力部门职员反问。
2006年12月14日,一部名为《丑女大翻身》的电影在韩国上映。因为肥胖和长相,即便拥有天使般的嗓音,女主人公康汉娜也只能躲在幕后,为长相俊美、身材火辣的歌手假唱,并且始终没能得到一份认真的爱情。是整形手术改变了主人公的人生,整形让她拥有自信、事业、爱情,甚至是理解与幸福。
即便回到现实,这样的励志故事也在发生。
2012年进入济南爱容整形美容医院工作的安娜(化名),第一个职位是前台接待。2013年,安娜在爱容整形接受了整形手术,眼睛变大了,脸型变精致了,皮肤也变得细腻。手术康复后仅月余的光景,该院就请她做形象代言人,并把她调到美学设计师岗位,开始为顾客提供整形咨询。
“做前台年收入只能说是一般情况,但做美学设计师的年收入就获得了大幅提升。”安娜笑着告诉齐鲁晚报记者,当被问到具体多少数目时,安娜说比收入更重要的是心态,“整形后自己的自信心是之前没法想象的。”
正是在这些或虚幻或现实的氛围中,“寻不到理想伴侣、找不到理想工作、收入不高等等皆因相貌所致”的情绪,在这个社会中悄然酝酿。
“20世纪80年代以来,身体的审美性日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此时的身体早已不是单纯的肉身,而是变成消费的对象,成为一种身体消费的符号。”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刘媛媛,在有关此话题的论文中写道。
她援引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观点认为,人们选择整容,与其说是对社会审美文化的一种被动屈从,不如说是一种主动的顺应。
以演艺界人士为例,刘媛媛认为,“演艺明星期盼通过主动顺应增加身体资本,求得内在身份认同;在此基础上,通过将身体资本转换成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及医疗技术的进步,如此“向上流动”的期盼逐渐推而广之。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如美容、健身等“身体消费”,增加个人的社会表现力,给自己的生存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
必要的心理“整形”
痴迷于韩剧的江苏人齐薇(化名)走上整容手术台前时,并未感觉恐惧和紧张,反而还有些激动,期待自己能像康汉娜一样,从“丑女”变为“女神”。
在我国整形行业发展的十几年间,“人们从起初言及整容时的‘羞涩、难以启齿’,逐渐变为‘可以接受’和‘广泛认可’。”张庆国在接受齐鲁晚报记者采访时说,有的顾客做完双眼皮手术后,还会在朋友圈发照片推荐,就像推荐一件普通的商品。
但整形不同于普通商品之处,在于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可能导致难以挽回的后果。
齐薇的手术以失败告终,而在2015年初这起事故之前,也曾有过“10年间中国内地毁掉20万张脸”的传言。这也让“该不该整形”的问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就如整形业的大趋势一般,这一问题已经无法形成一个标准的答案。“该不该整形或者要不要做整形是个人选择的自由。”颜璐说,她希望整形行业能够更规范、更安全,“让我们这些想整形的人没有后顾之忧。”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美丽都是大家共同的追求。”张庆国表示,如果要选择整形,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院和医生,只有这样才能给自己最大的保障。
据郭公社的观察,在众多的整形者中,有部分人群属于“完美型人格”,他们试图通过整形塑造更完美的自己,也因此导致对整形的依赖。此外,也有一些整形者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心理缺陷。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学美容科曾选取该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00例整形美容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经分析,这些患者往往伴随着孤独、焦虑、恐惧甚至抑郁。
“人人都希望自己被社会接纳。”郭公社说,在他接待的患者中,曾有一位男孩为“没有朋友”而苦恼,并最终归咎于长相,“他觉得整了容变好看了就会有人喜欢他。”
“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心理健康更为重要。”郭公社说,人们被人喜欢、肯定,还受性格、能力等多方面特征的影响,将此归于长相的人,尽管可以通过整形变得更美,但也只能是自信心上升了,像性格、能力等其他特征变好了,最终才能得到更多认可。“就像一棵大树,虽然有的树上有难看的疤痕有的没有,但开出的花一样香,结出的果也一样甜。”
这是个“好色”的时代,“男神”与“女神”齐飞,“美颜”共“长腿”一色。人们品评着他人的相貌,亦为自己的长相和身材长吁短叹。
1月27日,一位中国女性整容者在接受手术过程中陷入脑死亡的消息,再次拨动国人对整容的复杂情绪。它为许多人塑造了神话,亦给部分人带来了噩梦。尽管伴随着十几载未曾停歇的不安与争议,它还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在这背后,是“通过主动顺应增加身体资本,求得内在身份认同;在此基础上,通过将身体资本转换成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的期盼。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