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背后的故事
“捡来”摄影大赛一等奖
2015年02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走遍泉城、寒风中为取景冻到手麻。绿地摄影大赛获奖的摄影爱好者们为了拍出理想的照片也是蛮拼的。从20岁的大学生到60岁的退休人员,获奖的摄影家们背后都有自己的拍摄故事。

  本报记者 喻雯 见习记者 王小蒙 范佳 实习生 汪天骄 张丹 邓迪       
  “照片是‘捡来’的”
  在形容自己作品《暮色第一高》时,杨锋直说自己的片子是“捡来”的。那是12月底的一天,杨锋背着相机来到了大明湖。站在通往超然阁的石桥上,看到镜头中闪过的一群鸟儿,他赶紧按下了快门。
  “当时想借着枯树营造一种古老的感觉,正好有一群鸟飞过,我就咔咔咔拍了三张,获奖的照片是第二张。”杨锋说,第一张照片只有一只鸟太单薄,而第三张鸟太多画面太乱,于是把第二张投了上去。

  拍出泉城曼哈顿
  夕阳烘托下的绿地中心静静地矗立在一片摩天森林之中,整个画面看上去使人仿佛置身中国的曼哈顿。从绿地初建到封顶,从装饰玻璃墙再到灯亮了,匡松整整拍摄了两年。得知济南新地标投入建设的消息后,匡松又一次拿起相机,准备用镜头记录下济南的新成长。     
  匡松说,为拍摄绿地他曾多次登顶周围高楼,这一次他来到明珠怡和楼上。“选了五六个角度,特意挑选高楼密集之处,看上去泉城有一种现代美。”

  “天气好就坐不住” 
 透过精致的窗棂子看到波澜壮阔的大明湖,夕阳西下,温暖的阳光映在绿地中心的玻璃幕墙上,绽放着光芒。这便是邢可锋拍摄的景中景。“我这人就这样,一看到天气好就坐不住,就想出去拍照片。”
  邢可锋还记得自己拍这幅照片时正好是冬至。“下午4点多来到大明湖,走到藕香榭时,恰好发现有条画舫孤零零地停在那里,一时兴起我就上了船,拍了十来张。”

  “我也可以这么棒” 
  华灯初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远望绿地中心,《生活》便是翟羽佳传达的心中第一高的形象。今年20岁的她还是一名在校大学生。
  那是一个不错的傍晚,正在和妈妈逛街的翟羽佳,看着眼前不同身份的人群,就随手拍了下来。“济南第一高见证着所有人的忙碌,人们也关注着第一高的成长。第一高已经慢慢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原来我也可以这么棒!”得知自己获奖她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相信我以后还会在摄影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五龙潭入画
  拍摄当天五龙潭恰好有几只小在水面嬉戏。蔡阿兴调好镜头,在旁等待小与“第一高”入画的最好时机,连拍多张后,成功抓住了黄金分割点上的最佳构图。“看,这只恰好游到左侧,头冲向‘第一高’的倒影,非常和谐。”
  手机拍出抽象绿地
  “我当时站在医科大20多层高的楼上,亮灯的绿地与周边的霓虹灯交织在一起。”常虹说,她用三星手机拍摄绿地,加上特定的光圈与曝光速度,一副抽象画便诞生了。“第一高有二十多张,唯独这一张感觉有种流动的美。”常虹说。

  40层高楼拍到手麻  
  多层次绯红色晚霞映衬下,灯火辉煌的北园立交桥,和高楼林立下如“众星拱月”般灯光璀璨的绿地中心,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这幅照片的拍摄者便是沈麒。
  今年25岁的他是本次摄影大赛相机组获奖者中最为年轻的一位。走遍绿地中心周围建筑,想到北边的高楼可能拍到绿地中心与行驶的高铁,于是跑到北园大街旁边的一处工地,坐货梯到了40层进行拍摄。前后去了四次,每次拍四个小时,拍到手都麻了。

  夫妻共同创作
  “那天我们一家三口和往常一样到泉城广场散步,顺便想拍拍夜景。正好碰到泉城广场的喷泉刚喷完,地上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水洼,一对母女手牵手行走在夕阳西下的泉城。”刘东霞的丈夫李建辉说,当时夫妻二人都觉得此景特别温馨,便拿出摄影工具进行拍摄。
  亲密的母女二人、绿地中心、周围的建筑在水的折射作用下形成美丽的倒影,虚与实对称分布,形成一幅颇具生活化的场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