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屯兵人”
2015年02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认真检查机车。
  检查车窗是否牢固。
  临行前一家人吃了顿团圆饺子。
     2015年2月4日,一年一度的春运大幕徐徐拉开,亿万国人将在未来40天里一起上演一场全球瞩目的迁移大戏。回家是春运里绕不开的话题,也是全民最为关注的话题。
  在春运大潮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每年春运开始前便离家,远赴千里之外的上海、广州等地支援当地春运。整个春运期间,他们都呆在外地,一趟趟运送归乡的人。在春运期间的一趟趟临客列车里,他们的身影来回在车厢穿梭,守护列车安全,他们被称为“屯兵人”。
  今年59岁的刘诺言,便是这个群体中的普通一员,不普通的是他20年间从未间断。明年将要退休的他,今年春运再一次带着班组,踏上支援上海的旅程,最后当一次“屯兵人”。
  文/本报记者 沈振
片/本报通讯员 徐栋晨

出征前吃顿“滚蛋饺”
  1月30日下午6点半,在单位开了一天会的刘诺言,回到家,一进门便闻到满屋的饺子味。早上刘诺言出门上班后,妻子便在家里忙碌起来,买菜、做饭、和面、剁馅一切都有序地进行着,只为了刘诺言下班回到家就能吃上热腾腾的饺子。“他喜欢吃白菜肉的,说最香。”这20年里,妻子每年在刘诺言离家前都会包顿白菜肉馅饺子,在他们家有这样一个习惯,“他离家前的一天,就是我们家的年三十。”
  知道父亲明天又要离家的女儿,带着老公和孩子也赶了过来。对于这样的场景,女儿刘相相从小就不陌生,父亲春运离家在她的生命里,已经连续上演了20年。何时能够和父母一起在大年三十晚上吃顿饺子,刘相相曾经做过无数次这样的梦,但到现在这个梦仍未实现。
  晚上7点,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妻子一天的忙碌,摆满了整个桌子。饭桌上,不喝酒的一家人用饮料寄托着对刘诺言的祝福,妻子和女儿不时地询问刘诺言的行车路线。“知道他怎么走,年三十在哪过,我心里踏实些。”妻子说,每年刘诺言只要一出去,她的心也跟着出去了一半。
  第二天中午,刘诺言带着自己的队伍和一列绿皮车,从青岛驶向上海,这一趟他们走了24个小时,而回来将是50天后。
  2月3日晚10点10分,在上海火车站旁的行车公寓,刘诺言和组员们正商量着几小时后上海开往安徽亳州的第一趟临客任务。“我吃的也是饺子,我们都吃的饺子。”当记者问他们临行前吃的什么时,苏波笑着说。
  “我们这叫‘滚蛋饺’,离家时都得吃上一顿。”刘诺言说,这样的“滚蛋饺”这群人中最少的也已经吃了8年。
走前对伙计们千叮万嘱
  晚上11点,距离他们支援的第一趟临客开行还有3个半小时,执行今年第一趟临客任务的苏波、丁兆文、张亮便开始准备出行要带的东西。“一定检查好,别忘记带东西。”站在一旁的刘诺言叮嘱着。
  收拾完毕后,他们便赶往列车存放地——客技站,对列车进行开车前的最后一遍检查。虽然丁兆文他们都有十多年的经验,但刘诺言坚持要跟着去客技站看看,“第一趟任务,看一眼才放心。”
  刘诺言所说的客技站,位于一条十分隐蔽的街道深处,出租车转了很长时间,才找到这条连路灯都没有的小街道。“那是调车机,负责拉存在这里的客车车体。”苏波解释说。进入客技站里面,记者看到铁轨上并排停着几列绿皮车,调车机不时来回穿梭。“这些都是过来支援上海地区春运的临客。”刘诺言说。张亮在轨道上来回转了几次,没有找到他们带来的车底,就十分着急。询问后得知,因为作业计划临时有变,他们值乘的列车被提前拉进了上海站。
  第二天上午刘诺言也有作业计划,因此不能和丁兆文他们一起赶往火车站。一直不放心的他,仔细交代注意事项。夜里11点20分,车厢门口堆放着仍未扔掉的垃圾,依然有许多人在车厢来回穿梭,车厢地面上到处是没有干涸的水渍。
  “这列车明天上午要开行另一趟临客,现在他们正在抓紧打扫。”刘诺言一边走一边对张亮他们叮嘱着需要注意的地方,像自己带着的是刚入行的新人一样。在列车锅炉房旁,刘诺言停下脚步,“这里千万注意,一定别出问题,不然这个车厢就不能供暖了,还有茶炉,也不能出问题。”因为是老旧的绿皮车,车厢内的供暖和茶水都是靠列车员烧煤供热,一旦出了问题,便会对旅客的生活造成影响。
  确认车厢里的环节都叮嘱后,从列车下来后的刘诺言又拉着他们去看车厢底部,生怕遗漏任何一处。“行车部有问题一定要及时上报,要经常检查皮带的松紧,千万马虎不得。”刘诺言用脚蹬着皮带说。
  “第一趟临客,我能嘱托的都说了,一定安安全全的把旅客送到,自己和车平平安安回来。”刘诺言说,丁兆文、苏波、张亮大声地说道:“放心!”
大年三十一起包饺子吃
  凌晨12点,暂时没有列车驶出,上海站十分安静。长长的候车通道两侧,不少旅客靠墙壁休息,有的甚至在地上打起地铺。在7号候车室里,几个没有坐的旅客盘坐在地上靠着蛇皮口袋打盹,更多的旅客在低头玩手机,一股股酸辣牛肉面的味道不时地飘过来。穿过7号候车室,一列只有餐车亮灯的绿皮车和其他红色列车并排停在轨道,这列绿皮车便是马上开往安徽亳州的L5546。
  餐车里一位正在忙碌的列车员,帮着打开车门。到车上,已是满头大汗的苏波便立刻将身上的背包放下,并将衣服脱下,“热死我了!”
  “我是这趟列车的乘务长,咱们相互配合,希望顺利完成第一趟临客任务。”丁兆文对从合肥前来支援上海春运的列车长说。相互认识后,丁兆文便带着张亮开始最后一遍检查列车,餐车锅炉是他们检查的重点。
  检查完后,在餐车的储物间里,记者看到里面锅碗瓢盆应有尽有,还有面粉以及白菜、芹菜、大葱、大蒜等多种蔬菜。“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带的,有时也自己做饭吃。”张亮说,他们三个当中苏波手艺最棒,包饺子、炒菜样样精通,从青岛来的路上,苏波还给他们包了一顿饺子。“丁兆文也能做饭,几乎每人都有一手。”在长达50天的屯兵过程中,他们会经常动手给自己改善下伙食。
  “年三十晚上,大家肯定一起动手在车上包饺子吃。”丁兆文说,这是他们屯兵过程中为数不多的乐趣。凌晨1点,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们便抓紧时间休息,这时距离开车还有不到1小时。
  在这列车上,他们从上海跑到亳州后,便要立刻返回,再来回跑上海-成都,这样直到节前运输结束。
“一定要把茶炉搞好!”
  2月4日上午9点40分,春运第一天上海站客流并没有想象的多,但匆匆往来地旅客携带着各式各样的行李包裹,提醒着你他们在回远方的家。有扛着蛇皮口袋的,有挑着桶的,有背着巨大老式背包的……
  9点50分,距离发车还有半个多小时,上海开往成都的L3216已经开始检票,旅客将电梯挤得满满当当,一些来不及等电梯的旅客,背着大包、携着小包,有的手里还领着年幼的孩子,从楼梯上一路小跑下来,怕自己挤不上回家的列车。茶水炉的烟囱里冒着烟,风裹挟着淡淡地煤烟味迎面扑来。
  在不远处,刘诺言正在检查机车和车厢的连挂情况,确保无误后,他又绕到列车另一面,检查列车的行车部,就像他昨天夜里嘱托丁兆文他们的一样,生怕自己忘记检查每一个部位。
  10点26分,L3216次列车缓缓地驶出上海站,虽然是春运第一天,但这列开往务工大省的临客,在始发站的上座率便达到70%以上,车厢里四川话不绝于耳。列车开出上海站不久,刘诺言便带着组员巡视车厢内部的各处设施工以及管道,“每一处都不能大意。”刘诺言告诉记者,检查完这一遍后,他们还将分组,每两小时检查一遍。
  为增加列车运力,这列临客将之前卧铺都改成了硬座,下铺坐人,上铺和中铺便成了他们的行李架,两三个人的行李便将上面填满。跟着刘诺言巡视车厢时,记者看到整列车的旅客大多数都是衣着朴素的中年人,偶尔有一些年轻人用手中最新的苹果手机玩着游戏,十分专注。
  因为临近中午,车厢里泡面味、泡椒凤爪味、腊肉味、橘子味,以及脚臭味,你能想到的车厢里能有的味道,都在这时飘散着。“让一让,让一下。”过道里,端着泡面的人时刻提醒着他人。一位50多岁的旅客,看到刘诺言穿着铁路制服便说,“一定要把茶炉搞好,不然我们连泡面都没得吃哟。”
  “放心,我们一定让茶炉运转好。”刘诺言说,在火车上旅客能充饥的食物一般都是以泡面为主,开水对他们来说就非常重要,“这炉子是靠人烧的,这么多人用,肯定烧不过来。”他们只能尽力保证热水供应。
  在完成一趟检查后,刘诺言坐在宿营车的过道里,若有所思看着窗外。“一遍下来,你能感受到我们对这些乘坐临客列车的旅客是多么重要吧。”刘诺言说,现在的年轻职工因为对绿皮车不了解,所以只能靠他们这些年纪大的来干。
  “明年我就退休了,今年三十一定要和弟兄们过个好年。”刘诺言盘算着今年春节他们将在哪过。他放不下这些跟他20年的弟兄们。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