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 过
2015年02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侯凌肖

  时光飞逝,转眼间春节已近眼前。说实在的,现在过春节,总觉得没有从前年味来得浓烈,并不能在心中激起太大的波澜,似乎那时的孩子更盼过年,春节过得也有滋味。回想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小时候,过年时,在农村经常听到这首歌谣:“二十三,祭罢灶,大人小孩哈哈笑,闺女要带花,小孩要买炮;老婆要添花布衫,老头要买新毡帽……”说的就是过春节所沿俗的传统程序和人们欢天喜地过年的心情。辞旧迎新之际,千家万户新桃换旧符,处处万象更新,人人喜笑颜开,村村弥漫着过年的味道。阳光暖暖地照着大地,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过年的气息,从那些此起波伏的鞭炮声中,从那些人们舒畅的笑脸、闲适的心情中,从那夜空绽放的绚丽的烟花中,你会真切感受到过年特有的节日氛围。对于孩子们来说,春节的祈盼,莫过于过年穿上新衣服,大块朵颐地海吃,可以尽兴撒欢地放鞭炮,可以走亲串友挣压岁钱,欢天喜地过大年。
  从前,每年春节来临,家家户户开始计划着怎样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首先便是购置年货,农村的人家要到县城赶年集,县城里比较繁华的去处是“大寓首”和“小寓首“,那是年集最为热闹的场所。县城的集市上赶集的人们一时间挤得水泄不通。鸣笛声、叫卖声、车铃声、讨价还价声、大呼小叫声汇集在一起,甚为热闹。人们买上一家人的新衣布料,买上炖猪肉的粉条,买上孩子们爱吃的水果糖球,买上蜡烛、二踢脚、小鞭炮等,人们大包小裹地带上喜庆的心情一同回家。农历二十三小年之后,打扫房屋和杀猪必不可少的。那时候,农村养猪的人家很多,一般在年底卖出和屠杀。事先要支起大锅烧水,请村上的屠夫杀猪。杀猪时,孩子们也爱凑热闹,有的向屠夫讨要猪尿脬,里面放入几粒玉米粒,吹足了气扎上口,可以像气球一样拿着玩耍,摔在地上还能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在那个儿童玩具十分匮乏的年代,也算是一种玩耍的物件。也有的孩子向屠夫讨要猪蹄夹,他们在大锅里捞起一块块膘油,塞进猪蹄夹内,中间再放一段棉绳线,可以点着玩。一到晚上,“孩子王”会大呼小叫地召集三五个顽童聚在一起,点燃起猪油灯,比赛谁的油灯亮得时间长,火苗儿旺。于是桔黄色的火苗一闪一闪地映红了孩童们的张张笑脸,笑声便洒满了街头巷尾,平添了孩童们童年的欢乐和幸福,相信这一情景会永远定格在童年的记忆里。
  其中最为温暖的,便是母亲为儿女过年而赶制棉衣、棉鞋的情景。为让自己的孩子过年有新棉衣棉鞋穿,每天晚上,母亲都是戴上老花镜,在青灯如豆的油灯下,赶制新棉衣、棉鞋,往往做到很晚很晚。有时半夜醒来,看见母亲仍戴着老花镜,在昏暗的灯光下纳鞋底。那躬身劳作的身影映照在老屋的墙壁上,麻绳拉来拉去的“哧哧”声,至今仿佛仍回响在耳旁!感人的那一幕,将永远烙印在子女们记忆的底片上。
  春节是那烈烈的酒,更是浓浓的情。过年,是老年人看到儿孙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除夕之夜,万家团圆,其乐融融。漂泊在外的游子,无论走到哪里,春节始终在人们心目中分量格外重,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它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难以割舍的情怀和符号。记忆中,除夕之夜,年夜饭吃完,长者给孩童“压岁钱”。然后,全家人围坐炉边,说说笑笑通宵不眠,谓之为“守岁”。在老辈人眼里,过年是贴对联、祭祖、吃团圆饭、拜年等,举行各种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庆贺仪式。在小辈人记忆中是放松身心,要压岁钱,放鞭炮,穿新衣,这是固定的民族传统文化,是连缀当代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的金缕玉片,缺少了这些,春节就不成为年了。民俗深深地烙印着时代的印记,又蕴藏了传统文化基因精华,是历史积淀的时尚。
  时过境迁。孩童时代的过年祈盼,在人们的心中刻下了美好记忆,让人难以忘怀。让我们共同祝福和祈盼祖国更加繁荣昌盛,一年更比一年好,共同见证和记载,人们生活日日攀高的幸福历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