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来的文明
2015年05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这两天,互联网上一直在热议一起在成都街头发生的暴力事件,一名女司机因驾车时随意变道并阻碍他人行驶,被一名男司机拉下车暴打。与事件本身相比,更引人关注的其实是事件发酵过程中,网络民意如同孩子脸般地变来变去:随着案件细节的曝光,民意从一开始对男司机“下手重”的愤恨,快速反转成了对女司机的一致讨伐。剧情翻转之神速,不得不让人感叹:司机很凶猛,但比司机更凶猛的是民意。
  □王昱

  细观成都这对司机间“你敢超我、我就打你”的纠葛,不得不让人感叹,它本来很可能止于一场普通的社会新闻,在警方公布那段显示女司机一再“找茬”的男司机车载视频前。无论网友还是媒体,都在热衷于感叹“路怒症”的可怕,最早刊发这则新闻的当地媒体《华西都市报》在报道消息时,还贴心地配上了一段《两问路怒症》的评论,开导广大驾车一族要在行路时心态平和、切忌冲动。
  然而,当引发男司机“路怒”的原因逐渐清晰起来时,这个故事在网民中的形象摇身一变,成了男司机“路见不平一声吼”痛殴奇葩女司机的传奇故事。在新浪、凤凰等评论的投票栏中,认为女司机该打的投票比例长时在70%-80%的高位上浮动。《四川日报》的微博“蜀叔辣评”简洁有力地总结了该女司机招人恨的原因:“女司机先以强者姿态挑衅,又以弱者面目博同情”。与传统媒体尚且保留一点文人的含蓄不同,网民们更多地选择了直抒胸臆:有网民评论称,“真正把事件升级的是女子又高速追上去,别着男子差点撞上电动自行车,男子躲避自行车她还补一脚刹车,女子坏到骨头里。”在圈内有一点名气的微博号@评论员李铁甚至公开宣称:“这女的什么时候出院,赞同再打一次的顶我。”该条微博获得了数千网友的点赞。
  眼看着原本平常的“路怒症”讨论演化成一场对于被打者的大批判,事件发生两天后的5月5日,中青报发表了题为《为暴打女司机叫好让人不寒而栗》的文章,旗帜鲜明地向弥漫网络的戾气宣战。文章指出:“为暴打女司机叫好,不仅是为暴行鼓掌,也不仅是性别歧视,更是戾气弥漫的典型体现。只为一点点小事,就不惜把对方往死里打,旁边还有一群叫好的看客,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画面。为什么如此简单的是非判断,却不能让围观者达成基本的共识?崇尚暴力解决问题的人,怎么可能真正将交通规则放在眼里?批评别人不文明驾驶,自己却在为暴行叫好,在这样的双重标准下,所谓文明无非是强者给弱者定下的规矩而已。”
  可以看出,作为一家全国性的报纸,《中国青年报》思考的命题似乎都是“文明”“强者、弱者”等等宏大概念。但由草根阶层支撑的网络显然不是这类主流观点获赞的地方,不少网民抓住评论中“一点点小事”的表述痛批:“这是小事?高速行驶突然变两条车道差点造成严重追尾,后车还坐着孩子,这是小事?难怪开车害人的都理直气壮。”有人甚至对之前提出的“路怒症”命题本身也产生了质疑,一篇题为《暴打女司机不对,但忍让更可悲》的微信评论称:“‘路怒症’神马的,就别瞎扯淡了,对随意并线、插队加塞、会车开大灯等不讲规矩的行为不去总结,反倒给怒斥上述行为的人总结出‘是一种病’,专家们真心是闲得蛋疼。如果指责不文明行为是一种病,那做出不文明行为的人得的又是什么病,对不文明行为视而不见的人又是一种什么病?看着这些病不断蔓延而不去治理的人又是什么病?”照这个趋势发展,对于男女司机孰是孰非的争论,说着说着又要被归结到“体制问题”那里了。
  当然,评论中也不乏各打五十大板者,比如《新京报》的评论,就站稳了“(双方)自食其果谁都不冤”的立场。文章行文仿若遁入佛门,大谈“善恶因果”:“当我们把文明当作一种结果的时候,其实也不难发现,其不可能只有一种原因。恶恶相磨,负负得正,不是没有可能,而是很有可能。所以,有位朋友说,‘文明是打出来的’。我认为,这就是一种片面而深刻的道理。”
  《新京报》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说“恶人自有恶人磨”。同样是这个道理,网友的总结则比较奔放而明晰,“混蛋打了个贱货”、“混蛋打了傻逼一顿”、“欠揍的碰上了狂犬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不过,抛去这些糙话不提,@李想的一句评论倒是深有见地:“女司机出院以后再也不敢这么开车了,减少了对社会的危害;男司机出狱以后再也不敢这么打人了,同样减少了对社会的危害。”
  看来,文明是不是打出来的虽然难说,但这一架对于国人遵守交规的意识来说,确实不无裨益。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