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庙”学堂:湮灭的泰山行宫
2015年05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原来的天王殿遗址,如今成为一片荒地。  本报记者 张帅 摄
  在南大庙周围挖出的石碑。  本报记者 张帅 摄
  村民张良介绍相关碑文。  本报记者 张帅 摄
  碧霞元君殿(主殿)遗址,目前已经破旧不堪,亟待修缮。  本报记者 张帅 摄
   本报通讯员 郭廷瑜                                     
  在崮云湖街道炒米店村,已经荒废了许久的小学,在2008年一次文物普查中,被专家们认定,这座被村民们称为“南大庙”的学堂,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的泰山行宫。

  废弃已久的小学教室
  最近,笔者来到长清区崮云湖街道办事处的炒米店村。在村子南头见到了这座“南大庙”。在炒米店村,一提起“南大庙”,村民们就会很热情地将你领到村子南头,并告诉你,这里曾经是村里的学校。
  学校的大门朝北,进门左侧有一排高大的房子,房高6米有余。看样子,这座老房子已经荒废许久了,院子里的大树小树将这座建筑遮蔽起来,而且院内杂草丛生,老房子上的门窗已经破败不堪。 
  从外面看,这是一座破旧的学校,两间教室的门紧挨在一起,玻璃门和玻璃窗都已经破损不堪。教室里堆满了杂物,东西山墙上的黑板已落满了灰尘。
  走进这座老建筑,满眼所见都是让你惊奇的建筑构件。
  在房子的南墙根下,可以看到四个较大的柱础,因为这四个柱础的大部分被墙压住,无法准确测量出柱础的直径,但柱础上的莲花花瓣依旧清晰可见。在其中的一个柱础上,还能看到一根粗粗的木头柱子被镶进了墙体,只露出一丝柱体。 
  往上看,房檐部位的瓦当不失精美,从散落在地上的部分瓦当碎片可以看出,这应该是一座曾经辉煌的建筑。 
  走进教室,里面虽然被低矮的小墙分割成两间教室,且塞满了杂物,但依旧能看出,这原本应该是一座气势宏伟的大殿。
  大殿内有8根明柱,其中两根为八棱石柱,其余皆为圆木柱子,每根柱子下面都有一个莲花柱础。中间两根明柱上顶着一架大梁,梁上复有二梁;两根明柱的南北还各有一根圆木立柱,被镶嵌在南北墙体内,柱子上方各顶一架小梁。虽然梁上满是尘土,但遮不住上面的图案。在东西山墙上,部分壁画依稀可见,东侧为“日出扶桑”,西山墙上画有“日落昆仑”。 
  外面,东山墙梢头面南,梢头上刻着精美的荷花,两边是菊花,东山墙最上方正中位置是一菊花图案。西山墙最顶部的中间位置则是一牡丹图案。 
  村民们介绍,在二十世纪50年代,这里是村里的小学。一直到二十世纪末,小学搬迁后,一直就这样荒废着。 
碑刻记载中的泰山行宫
  “这里之前不是学校,而是一座‘泰山行宫’,老百姓俗称‘泰山奶奶庙’。”68岁的村民张良介绍。 
  张良表示,当地老百姓俗称这座建筑为“泰山奶奶庙”,因为这座庙位于村子的南头,所以又称“南大庙”。最早,这是一座道教建筑。张良曾经就这座建筑以及周边散落的石碑进行过考察,确认这就是有关史料上记载的“泰山行宫”。 
  据张良介绍,他曾认真地辨认有关石碑上的碑文,其中有一块石碑上记载,此庙建筑历史悠久,格局气势宏大。根据有关碑文上的记载,此庙坐北朝南,占地十余亩,主要建筑有大山门、天王殿、主殿和寝殿以及吕祖祠,还有一座钟楼和一座鼓楼以及部分禅房。 
  大门建在西南角大道旁,门台比大道高出约三米,有一排台阶直通大门。拾阶而上到山门后东拐,便进入山门,此门为东西向过道,过道内的神台上塑有哼哈二将。张良说,这座大门在二十世纪50年代初期,因遭雷击而毁。 
  二山门又叫天王殿,在山门内东侧50米处,正好处在整座庙宇的中轴线上,门上方写有“天王殿”三个大字。天王殿毁于二十世纪60年代。 
  正殿就是目前所能看到的这座被当作学校教室的建筑。这原本是“碧霞元君殿”,殿内冲门的位置上,建有一处暖阁,神台上塑有高大女神“影山娘娘”,“影山娘娘”背后上方才是正神“碧霞元君”。“碧霞元君”为坐姿,全身金粉,庄严肃穆,“碧霞元君”西侧是“送子娘娘”和“眼光娘娘”,东侧是“痘娘娘”和“疹娘娘”。 
  正殿后面是寝殿,整座寝殿的规格比碧霞元君殿要小一些,殿内没有神像,据说是碧霞元君下榻休息之所。院内东北角上是吕祖祠。目前,这座吕祖祠已经被拆除了。 
  张良告诉我们,在2004年,人们在寝殿的墙体内发现了一块立于大明万历年间的石碑,石碑上刻有“重修寝宫碑记”。碑文是这样介绍的:清亭县东约二十里许,地名炒米店,南通岱岳,北拱神京,海岱至上游也。南有泰山行宫,后有寝殿,不知创之何时…… 
  随后,张良又领着我们来到了南墙根下,这里躺着另外一块石碑。碑上刻有:重修“泰山行宫”、“吕祖祠”碑记。碑文上记载:此行宫延年日久,殿阁神像光暗不明,有善士皈依,“郭王井”三姓同心,不忍坐视袖手,发愿重修行宫,与圣母增光,神设教望四方……互乡变为仁里,皆学神佛圣德之心……众善士别无望想,怎奈工程浩大,勺水难成沧海……感两县善士探囊捐助,工将成,忽然中日交锋,损坏殿阁,然整理神像祠堂虽未高耸华美,亦可处处见新矣!
  这块石碑立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应该是整座泰山行宫的最后一次修缮。
炒米店与“灵岩下院”
  探访至此,记者一行对这座古建筑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这应该是一座至少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以前的泰山行宫。但是,有关炒米店的一份史料记载却透露,这座泰山行宫很有可能是灵岩寺的一个下院,也就是说,这座泰山行宫有可能原本是一座佛教寺院。 
  村民张良介绍,在“灵岩志”上有一篇“佛公店灵岩下院说”。里面这样记载:“炒米店泰山行宫者,灵岩下院也。其宫中住僧代系灵岩寺法眷。游人至此,借此息舆马,每以无水为苦,前人卜地凿井,终不及泉,此炒米店所由名也。” 
  “自从上世纪80年代村里的学校迁走至今,这群建筑一直荒废,无人修缮,村里一直向上级部门申请,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恢复‘南大庙’一千多年前的风采。”张良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