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童年到青年
20年不灭的记忆
2015年05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刚来德州的刘岩(右)。
     叼着饼干背上书包蹦跳着走出家门,还刻意去踩墙脚绿色的青苔;穿过窄胡同偷敲邻家大门赶忙溜走,在老师到校之前翻过学校围墙钻进教室;弹着玻璃球舞着木制刀剑,放学后回到家已是黑天……这条上学路曲曲折折充满乐趣,是刘岩对老德州的最初印象。
  1992年,6岁的刘岩跟随父母来到德州,住在大东关村,也就是现在妇幼保健院北侧。那时候,天衢路算是德州的北外环,新华路是主城区的最南端,南北两条路与岔河、铁路一起将主城区围住。大东关村已是郊区,西侧紧挨罗庄村,北侧则是村子的麦田,现在的共青团路是只能容得下两辆自行车的乡间土路,再往北则是一条引自岔河的灌溉沟渠。
  儿时的刘岩就读于湖滨北路小学,周末经常约上几个小伙伴去周边闲逛。大学路交警支队的位置之前是一个打靶场,是枪毙犯人的地方。打靶场北侧是一座土山,用来挡子弹,刘岩经常去那里捡拾弹壳。
  德州建市以后,1998年建成中心广场,2000年建成世纪广场,2002年建成清风苑、体育健身区、希森欢乐岛、博物馆,形成新湖风景区。走出小学走进中学的刘岩开始感觉到德州城市的变化。沟渠被填平修起了宽马路,马路渐渐亮起路灯;麦田变成了高楼,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这里安家;横跨岔河的老桥鸟枪换炮,大学路、天衢路、三八路、东方红路、东风路、新河路六座大桥将德城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连接。
  经济技术开发区不断向东蔓延,2006年刘岩去外地上了大学,每个寒暑假回到德州都能发现这座城市的变化。公交车越来越方便,高铁直通济南、北京只需几十分钟,高楼大厦越来越多,城市地标接二连三,景区越来越完善,城市风景沿路不断。
  远去了麦田和沟渠,消失了老桥和靶场,刘岩曾住的大东关村也被群起的高楼代替,看着四层建筑的湖滨北路小学,刘岩想起了美好的童年。城市化带着风景一路向前,坚定了刘岩回到家乡工作的信心。这个充满人情味儿的故乡,让他不舍得离开。
       本报记者 徐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