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一路赏胜景
2015年05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德州20年巨变,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工作20年中的公路建设、公交运行和高铁开通。漫走畅游一路赏景的我,常常会停下脚步。近看故乡树绿水清花香的田园景色,社区小楼雨后春笋般地矗立,城市街道平坦宽敞洁净,目送着数不清的轿车载着多彩的梦,向着幸福挺进。
  20年前的故乡土屋土炕土路,特别是那晴天尘土飞扬的羊肠小路,一到雨天则是泥泞一片。裹住脚步的泥路让我深一脚浅一脚步履艰难,肩扛自行车汗水湿透上衣,泥浆溅满裤子。到县城办事早年骑自行车、摩托车或搭别人的拖拉机,瞅着身边趾高气扬的客车羡慕极了。憧憬中的乡村路修通,告别了行路难的历史,城乡公交更是开启了新生活的征程。昔日很少回乡的我,如今每半个月回乡一次,乘坐公交车看着窗外闪过的乡野景色,顿觉心旷神怡。
  在县城安家落户,节假日会到市里购物赏景。车少人多票贵成了出行的一大难言之苦,本来不到50公里的路程往往要行驶近两个小时。车内无座互相拥挤不满,牢骚充斥在耳边,这不堪回首的一幕,终于被设区的喜庆鞭炮送走。接之而来的便是绿色环保的客车同城开运,无人售票,票价两元,准时按点方便了大众出行,博取了掌声,赢得了点赞。
消失的童年记忆的味道
  时光犹如指间沙,抓得越紧,流失得越快。
  三月初八日,二十一岁生辰,想来已在这光怪陆离的世上不声不响的走过了二十一个年头,故乡,亦默默的陪伴了我二十一个年头。二十年来,我未曾踏离过故土一步,默默地接受着这片土地的滋养。德州,这片古老又不失现代文化气息的土地,正慢慢实现蜕变。
  逐渐模糊的童年记忆中,犹记得麦收时节奶奶脸上饱满的笑容,就像那沉甸甸的麦穗一样。德州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都是靠着像奶奶这样的勤劳的人吧。在那个机械并不发达的年代,一到麦收时节,农人们磨刀霍霍,顶着巨大的太阳,真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用一滴滴汗水浇灌着脚下这片土地。当爷爷牵着老牛将一捆捆麦子拉向自家的麦场,我仿佛看见奶奶脸上的每一滴汗水都在咧着嘴笑。渐渐地,奶奶不再下地,一把把镰刀也被挂在墙上,生出了岁月的痕迹。
  流年斑驳了容颜,也侵蚀了一座座老房子。记得小时候最爱在奶奶家的老房子前的两棵枣树间搭一条绳子,一架简易的秋千就此完工。在那个娱乐项目匮乏的年纪里,这架秋千伴我走过了美好的童年。如今,奶奶家的老房子已被夷为平地,两棵枣树也已老得挺不起腰,只是当年被绳子勒出的沟壑还留在树杈上。那,是我的童年。一排排老房子轰然倒塌,代之而起的是一栋栋钢筋混凝土的居民楼,楼下广场也搭起了秋千,只是不再有当年那般惊喜。
  回忆是条长线,串起的是过去的喜怒哀乐,翻开泛黄的书卷,再见当年稚嫩文笔下的故乡,依旧是如此美好。再提笔,已不复昔年。
  我们都渴望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却不要忘了,当我们累了,痛了,故乡是疗伤最好的地方。
  血脉相连处,魂自归故里。
最美青春 留在这里
  20岁是一个激动人心,充满青春的金色年龄。
  一个背包,一个拉杆箱,一个人独自来到了这个城市。从未想过这个城市会给我无尽的感动,我深深地爱着这个城市。
  世界这么大,偏偏认识了你。我们在偶然中相遇,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无时无刻牵动着彼此的心,按捺不住青春躁动的心,表白是那么的动人心弦,感动人心。忘不了曾经的故事:体育训练完拖着沉沉的步伐仍要给我买饭;每次都会小心翼翼的送我到宿舍;冒着大雨生怕我挨淋跑去给我送伞,而我却在上课不知道有多心疼……可能这些在过来人看来都那么的微不足道,却在这个懵懂的年龄留下了深深地烙印。选择他,我从未后悔。
  在哪都是暖春。像众多的大学生一样,业余时间总会找个兼职赚些生活费。在每天寒冷的冬夜里,去那家小饭桌收拾桌碗直到最后一个客人走才会打烊,累并快乐着。在这认识了东北大姐,和我一样,同样是外来人,都对这座城市有着深深的感情。听她讲述着在德州的大半辈子,让我这个后生更加期望能够留在德州见证未来的发展,未来的奇迹。20岁在这,我很温暖。
  学习和工作之余,总会偷点时间去风景区游玩,长河公园、减河湿地风景区、万亩桃园、人民公园等,每次去都有新视野、新感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