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店频频“换主”,营商输在了哪
透过多家个体经营店“倒闭”看经营策略调整
2016年06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在偌大的高新区舜泰广场,每天有数万蓝领白领在这里工作忙碌着,近百家餐饮小店辛苦地经营服务着。各种南北特色小吃、东西不同风味,在这里应有尽有,可满足不同地区人的口福。但笔者同时也发现,在这里隔三差五就有店铺改换门庭,有的关门“谢客”,有的换新招牌“登场”。不断推“陈”出“新”、优胜劣汰,是市场经营的基本规律,但倘若一个门店经营不久就频繁“换主”,那就应该反思其经营之“道”是不是出了问题。

  特邀记者 陈文武     

涨了一块钱,
关了一个店

  去年下半年,位于舜泰广场六号楼下的一家“鲜面馆”开业了。很快,食客络绎不绝,每天把这个20来平米的小店挤得满满当当。尤其是那特色“酱骨面”,一大碗面加一块大酱骨才10元钱,既有口味,又很实惠,深得食客们喜欢。一时间,小老板每天乐滋滋的。
  然而,当经营个把月后,笔者再次到该店就餐时,却发现昔日火爆的就餐场面已不见了,食客也变得零零星星。甚至,有些食客从店门口路过也不再瞅一眼。
  原因出在哪儿?带着好奇与疑问,笔者进店习惯性地要了份爱吃的“酱骨面”,方知此时的这份“酱骨面”已非刚开业时的“酱骨面”:原先的10元现已涨到了11元,而且量也大大缩水,其他的饭食也都跟着涨了价。
  难道问题出在这儿?对此,笔者询问了几位面熟的食客,果不其然,大家的意见基本是一致的:“店主看到生意好,就随意乱涨价,这样开店不关门才怪哩!”
  结果,不到三个月,该店闭门“转让”。
旁者观感:
莫逆消费者心理而“动”

  “涨了一块钱,关了一个店”的现实告诉我们:消费者在消费时常常有“就低不从高”的心理。也就是说,同样的商品,假若你从高价位往低价位降,那消费者会光顾有加,相反,你从低价位往高价位涨,多数消费者就会“不买账”。或许,这位经营者应时时牢记:薄利多销便是赢,盲目贪大徒伤悲。
同是卖糁汤,
有的赔了有的赚

  在舜泰广场,起初开了一家卖糁汤的,是济宁口味。糁汤,因其是加入多种营养成分熬制而成,香味浓郁,喝后令人回味无穷,再配之以大饼、牛肉、馓子等餐之,着实是一道美食,尤其在冬季,来上一碗糁汤,浑身暖和和的,加之价钱适中,深得大多数消费者的喜爱。正因为此,生意异常火爆,门店的收入自然了得。
  后来,广场又有一家糁汤馆开张了,不过这一家是临沂口味的。不同的食者在品尝后,觉得与济宁口味的糁汤相比起来,口感、味觉各有特色。据说,这家做糁汤的是祖传,故而也引得无数食客前来光顾,小老板整天忙得也是不不亦乐乎!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也许看到两家卖糁汤的每天生意红火利润大,本地一家做早点豆浆生意的“动”了心。店主在经过一番观察准备后,也做起了卖“老地道”糁汤。
  甭说,开始几天大家慕名而来,生意还算可以,但一段时间下来后,门庭却变得冷冷清清,很少有人来光顾了。一些就餐者在吃过一次后就不想去第二次了,“什么‘老地道’啊,根本就不是那个味儿!”
  受此影响,这位小老板早前的早点豆浆也不再受人待见。不久,门店门口就挂出了“招租”的牌子。
旁者观感:
盲目跟“商”必受内伤

  “新”是市场的主导者。新产品、新技术、新领域一旦出现,之所以倍受消费者青睐,正是因为“新”引领了时尚、迎合了潮流。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即使一些做传统生意的商家,均在产品的制造、包装等方面不断地加入现代元素,目的就是以“新”的面目占领市场、赢得消费者。
  “新”来自哪里?一来自突破、二来自创新。现代营商告诉我们,不论你从事什么,倘若不在追求我的“独一”“特色”上下功夫,盲目见商跟“商”,到头来受“伤”的只能是自己。
小小门头房,
敢叫板大饭店

  在高新区舜泰广场还有一家门头店,名叫“小青岛秘制排骨米饭”。别看门头不大,可每天来这里就餐的人却不少,有时到了就餐高峰时间,你还真得等上一会儿,才能吃上那“排骨米饭”。
  听店老板讲,除了店里忙活外,外卖也挺火,现在他的店通过“互联网+”,每天外卖的米饭近千份。说到每天的生意,店老板乐得美滋滋的。
  与之相反的,这家门头房旁边有一家大饭店,起先也曾经营过“酱骨米饭”。但从“小青岛秘制排骨米饭”登场后,“酱骨米饭”的经营就日渐冷淡了。
  对此,小店老板是这样说的:“大饭店有大饭店的优势,小门头店有小门头店的特色,做生意靠的就是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他打比方说,广场写字楼现有数千家公司企业,在这里工作的年轻人多数喜欢叫外卖,这一点大饭店是做不到的,而俺这小店却能做得到,不就是麻烦点、累点嘛,可这是咱的“优势”,不在这方面用心思,那经营肯定不成啊!
  据悉,“小青岛秘制排骨米饭”现又推出了外卖实时送、到店就餐送小菜、免喝粥等优惠措施,生意也更加火爆。
旁者观感:
“服”是前提,“务”是根本

  当质量、品牌、时尚等成为现代营商最普通的竞争手段后,“服务”便成为商家聚人气、揽客户、促经营的一张“底牌”。谁抓住这张牌,便可聚得财源、赢得市场,否则,则会失去人气、经营萧条。
  而搞好“服务”的前提是“服”,那就是对顾客要怀有感恩诚服之心,真正当成上帝看,切不可盛气凌人;其次,“务”是根本,就是要务周到、务品质、务诚信,真正用心、用真、用诚去经营好每一个环节。
  如此,“服”、“务”才不至于流于形式,成为一句空话。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