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医院挑战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完成首例该症支架植入术,患者已出院
2016年06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患者家人赠送锦旗表示感谢。
手术前显示动脉重度狭窄。
手术后造影显示狭窄解除。
     近日,济阳县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在高磊主任的带领下完成县医院首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支架植入术,患者愈后良好,在脑血管治疗方面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
  本报记者 刘慧
通讯员 杜秀香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死亡率很高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2cm范围内5条血管交叉部位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的单侧或双侧大于等于2个供血区域发生缺血改变,包括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基底动脉顶端等呈“干”字形的5条血管闭塞所产生的临床综合征,死亡率很高,是神经内科急危重症之一,而且容易误诊、漏诊,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改善患者愈后尤为重要。
  基底动脉狭窄所致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对常规治疗(如抗血小板聚集、溶栓、活血化瘀药物、抗凝药物、中成药物等)效果很差。2015年世界神经病学会推荐基底动脉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首选治疗方法。
  患者徐女士,今年74岁,于2016年4月20日因“头晕、视物模糊2小时入院。当时徐女士的神志清楚,语言流利,精神状态较差,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mm,对光反射存在且灵敏,双眼左侧视野轻度缺失,双眼球无震颤,左侧肢体轻度麻木不适,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右手指鼻试验(+-),余共济失调(-),血压145/89mmHg。
  入院急查颅脑MRI+MR示1.脑内多发缺血、梗死、软化灶,右背侧丘脑、右枕叶及双侧小脑半球多发急性期脑梗死、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脑动脉硬化并多发局限性狭窄,基底动脉狭窄、脑萎缩。
保守治疗14天后
进行支架植入术

  徐女士入院后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波利维抗血小板聚集,同时给予扩容、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抗凝治疗,治疗1天后,病人头晕未见改善。
  第二天高磊主任查房,考虑病人双眼左侧视野轻度缺失为右侧枕叶梗死所致,左侧肢体轻度麻木不适为右侧丘脑梗死所致,右手指鼻试验(+-)为小脑梗死所致,头晕症状为后循环缺血所致,患者存在右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供血区的梗死,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诊断明确。
  结合颅脑MRI+MRA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所致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建议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患者存在多发脑梗死,为减少造影剂外渗等并发症,建议内科保守治疗14天后再择期手术,治疗上继续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扩容等治疗。
  内科保守治疗期间保证充分的液体输入,嘱病人每日饮水2000ml以上以保证灌注,积极治疗14天后病人仍有头晕症状,于5月5日进行基底动脉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
患者顺利出院
赠送锦旗感谢

  术中病人出现左上肢活动不灵,手术风险加大,高磊主任跟患者家属充分交流后,患者家属愿意继续手术。
  手术先应用导引微导丝小心通过基底动脉狭窄处置于左侧大脑后动脉水平段,再沿微导丝将LEGEND 2.0×20mm球囊置于基底动脉狭窄处,加压释放预扩,造影显示远端供血较前明显好转,再沿微导丝将APOLLO 3.0×20mm支架置于基底动脉狭窄处,加压释放,造影显示狭窄解除,远端供血良好,未诉不适,安返病房。
  术后积极治疗10天后,病人未诉不适,头晕症状消失,视物模糊较前明显好转,于5月17日出院。并赠送锦旗表示感谢。
温馨提示:
  基底动脉狭窄所致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如有下列情况应高度重视本病的可能性,如突发头晕、恶心、呕吐,一过性意识不清,伴有脑干(如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小脑(头晕、共济失调)体征的,应高度怀疑本病的可能,发病后及早行颅脑MRI+MRA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早行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是治愈本病的最有效办法,神经内二科开展的本例手术标志着县医院在脑血管治疗方面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
  脑血管病治疗咨询电话:81173712 魏华明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