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蛏子开收,刚上市就遭抢购
今年海水温度低,收获期推迟产量减半
2016年06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收获蛏子全部是人工完成,所以效率非常低。 本报记者 宋祖锋 摄
     每年春夏之交,青岛市即墨田横镇丁字湾海域养殖的上万亩蛏子开始收获上岸。但今年因海水温度较低,蛏子收获期比往年推迟一个多月,产量也下降一半多,上岸后5分钟便被抢购一空。

  本报记者 宋祖锋

一上午俩人才挖40斤
  在即墨田横镇丁字湾海域,上游内陆河流从这里汇聚入海,海水咸淡适宜,饵料丰富,涂质以泥沙为主。每当海水退去成片的滩涂露出水面,滩涂淤泥中富含的微生物是蛏子生长所必需的天然养料。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这里成为蛏子天然的养殖基地,每年春夏之交,经过一年多时间生长的蛏子便开始陆续收获。
  “今天早晨8点多就开始下海忙碌,四个多小时两个人一共才收获40多斤蛏子。”21日中午12点左右,即墨田横镇王哥庄村渔民于申河用扁担挑着两筐刚刚挖上来的蛏子走上岸边。于申河说,他今年一共养殖了4亩蛏子,目前刚刚开始收获。当天早晨8点左右,当潮水退去露出滩涂,他便和另一名渔民来到自家的蛏子养殖区域开始挖掘收获。一直到中午12点左右,海水开始慢慢涨潮时于申河才收工上岸。  于申河说,往年每到5月初蛏子就开始大量收获上岸,但今年因为海水温度较低蛏子生长缓慢,收获期比往年推迟一个多月。今年蛏子的亩产量预计只有800多斤,相比往年产量下降一半还多。
潜伏淤泥30厘米深
  “蛏子苗在前一年4月播种,次年5月才能收获。”据当地渔民介绍,每年开春气温回暖后,当地渔民就会到海边的滩涂淤泥中播撒蛏子苗。幼苗一般潜伏生长在30厘米深的淤泥里,潜伏的深度也随季节而不同,一般夏季潜伏较浅冬季潜伏较深。蛏子在生长过程中主要以淤泥中的微生物为食,不需要人工特意喂养,但在蛏子生长过程中要及时发现消除虫害,防止种苗受灾。
  蛏子收获时节,当地渔民利用自制的铁质工具到滩涂上挖掘收获。“将淤泥挖开后,把埋藏在里面的蛏子一个个挑拣出来放到筐中,再用扁担挑到岸上。”于申河说,他们当地有着30多年蛏子养殖历史,但受养殖环境约束,养殖、收获蛏子时全都是人工完成,所以效率非常低。
零售价每斤20元
  于申河说,往年30多个蛏子就可以足斤,而今年则需要50多个,每斤收购价在11元左右。
  因刚开始收获量较少,渔民刚将蛏子收获上岸便被收购商抢购。“这些蛏子主要销往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市场零售价每斤20元左右。”一位正在收购蛏子的收购商说,在青岛地区养殖蛏子的区域不多,即墨田横镇丁字湾海域是即墨当地唯一蛏子养殖区,每年到了蛏子收获季节他都会提前联系渔民前来收购。在收购现场,当天几十户渔民刚刚收获上岸的1000多斤蛏子不到5分钟便被抢购一空。
  即墨市海洋与海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即墨田横镇丁字湾海域有着几十年的蛏子养殖历史,如今养殖面积上万亩,目前已到了陆续收获季节。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