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男孩,成就阳刚男人
2016年06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雨茂
  近三年来,随着大型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的热播,父亲参与子女教育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我的孩子正在读中学,所以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常常与同事、朋友讨论男孩成长过程中父亲所起的作用,还写了文章探讨如何解决“男孩危机”、怎样使男孩变成阳刚健美的男人。我既担心儿子为了年级排名夙兴夜寐、郁郁寡欢,为了当“三好学生”与人争得焦头烂额,也担心他为了考重点大学眉头紧锁,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猥琐不堪。其实,仅仅让父亲参与家庭教育是改变不了现状的,人才评价方式不改革,社会舆论不转变,流行文化中的靡靡之气不改变,最后都是一场空。“阳刚男人哪去了”比“爸爸去哪儿”的问题更让人揪心。
  6月3日,新浪教育发布一则关于大学生体能状况的监测报告,引发热议。“复旦大学男生引体向上的不合格率为78.6%。”“同济大学这一项目的不合格率更是高达88%,南开大学达到了90%。”“复旦大学女生的体测达标率为98.84%,而男生只有90.11%。”大学生是青年精英,如果男大学生的体质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遑论其他人呢!就在两年前的2014年6月9日,天涯社区一篇“现在上海马路上明显女的比男的高一个档次”的帖子也曾引爆网络舆论。该文作者选取了几幅在上海街头拍摄的年轻男女一起走的照片,试图表达“现在的男的要么狗头狗脑,要么缩头缩脑,没一个看得舒服的,倒是女生都蛮有气质的”的看法。帖子的观点充满了互联网式的痞子气,话也说得粗俗不堪、武断直接,但“话糙理不糙”,得到许多网民的支持。有人附和道:“中国现在确实很多情侣都是男不如女,至少形象上,男的不健身,年纪轻轻就啤酒肚,仪态也差,好衣服都穿不出气质,还有谢顶的、满脸痘痘的。”
  明显带着情绪、侮辱男性的帖子得到部分女性首肯也就罢了,一些男人居然也认可!似乎只有一种解释:这个帖子确实深入本质、鞭辟入里,让男人无话可说、无颜面对。有的学者解释说,这是因为中国城市化历程很短,只有区区30年,绝大部分城市人都是第一代,他们通过考大学、打工、做生意等方式进入城市,还带着农村人不讲卫生、不健身、不修边幅的习惯。这些看法看似有道理,实则以偏概全(因为并没有二代以上的城市人在气质、形象上优于第一代城市人的证明),是典型的地域歧视。
  这些年房价飞涨,生活成本大大提高,国人在教育、医疗、住房方面负担沉重,男人既要担负大部分家庭经济压力,还要承担出人头地的社会压力,殚精竭虑,难免未老先衰。再者,中国社会正处于由温饱、小康向富裕迈进的关口,许多人两手空空开始创业,筚路蓝缕,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去健身,更不能去享受高品位的文化熏陶。如果从源头上看,也是中国教育体制种下的恶果。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晓进先生的建议引起了社会关注。他建议:“将男生的入学年龄延迟到8岁,女生还是6岁上学,这样男生可以在6-8岁的时间段释放天性,好好玩,锻炼思维能力,上学后就能很好地适应,增强自信心,不至于一入学就输在起跑线上。”朱老师认为:“女生智力发育普遍比男生提前早熟两年到三年,如果同龄入学,往往女生更优秀一些,男生好动爱玩,成绩则相对较差,长此以往,自信心容易受打击。”朱老师进一步分析:“从思维能力上看,女生好静,善于记忆和归纳;男生的思维比较跳跃,擅长演绎推理。男女生同龄入学的结果是,女生往往强于男生,尤其在语言的学习上。而高考(江苏)必考的三门课程中,语言占了两门,女生就相对有优势。”朱老师的观点并不前卫,西方早在上世纪末就开始探讨男孩问题,而中国教育专家关注男孩危机则是最近十年的事,人们最早关注在中小学阶段男孩学习成绩不如女生,随后转向其他方面。学者们发现,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体制助长功利化的教育、学习观,老师、家长、学生对文化课程畸形重视,对体育、艺术等塑造人的健康体魄与气质修养的课程弃之如敝履。升学考试注重考核学生记忆知识的能力,忽视应用与创新能力的考查,男孩要与记忆力、专注度都比自己高的女生竞争,只好成天与教科书、培训班为伍,没有时间去田径场、球场、游泳馆、琴房一展身手,更不能亲近自然、了解社会。长此以往,男性的阳刚之美越来越少,敏感纤弱倒成了许多男生的注册商标。
  对男孩教育出现的问题,笔者感同身受。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最大的失策就是将学习与生活分离,将读书与社会、自然分离。在过分关注成才的同时,如何成人却忽略了。社会舆论对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关注不够,每年都是千篇一律地热炒所谓的中考尖子与高考状元,学生面临的体质下降、心理不健全、艺术修养的不足及对社会、自然认识贫乏的问题极少有人关注。中国教育不是在培养优雅健康的下一代,是在重复科举时代范进的悲剧。大学的情况其实更严峻,在我任教的学院,成绩在班级前二十名的几乎都是女生。不独学习成绩,男生在体质、心理承受能力、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诸方面全面落后于女生。艺术与师范类院校几乎变成女儿国了,男生屈指可数,在班级中甚至被忽视性别,女生居然称男生为姐姐。
  男孩身心发育比女生慢,应试教育更适合女生,体育、艺术教育不受重视,男教师缺乏,父母娇生惯养,流行文化淡化性别特征的导向使一些男孩“伪娘化”等,都是男孩危机产生的根源。要解决这个问题,仅仅采取推迟男孩入学年龄的办法是不行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政府的教育政策都要做出改变,审美文化与社会舆论也要改变导向。拯救男孩,成就阳刚男人,中国社会任重而道远。
  (本文作者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