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130多平方米的楼房,年年能分红
这样的好日子,原来不敢想
2016年06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有了采摘园,家门口能就业。
   开栏语
  行走基层一线,触摸社会脉搏,讲中国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即日起,本报开设“走转改,讲故事”栏目,深入践行“走转改”,深入田间地头、车间厂房、社区街道等基层,以小视角反映大变化、以小故事承载大内涵,凝聚中国梦力量,展示济宁高新区群众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住在130多平方米的楼房里、年年有分红、晚上楼下就有广场舞……要是在10年前,这种生活侯玉珍只能在电视里看,那可是想都不敢想。逗着怀里刚一岁三个月的小孙女,侯玉珍不用担心老伴在外吃不好穿不暖,也不用再为家里那一亩三分地的收成而忧虑。这种转变得益于济宁高新区王因街道刘村观光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得益于现代化农业专业合作社。
  文/图 本报记者 孟杰
  种植园分红
一岁多小奶娃也有份

  早晨6点半,58岁的侯玉珍开始为小孙女和一家人准备早餐了,常年养成的习惯,让侯玉珍想睡个懒觉都难。
  小孙女雅雅刚断了奶,怕孩子营养跟不上,侯玉珍每天都会花点时间给雅雅慢火熬点小米汤。吃过早饭,祖孙俩下楼遛弯,这一下楼就能在外边玩上一个上午。这要搁以前,侯玉珍可没那么清闲。
  “这会是最忙的,六七月的天,太阳晒得眼睛都睁不开,还得排着队去给地里的玉米苗浇水,热得头上的毛巾一拧一股水。等到晚上,就在地排车上搭个窝棚睡。”侯玉珍回忆起独自在地里排队浇玉米苗的日子,10多年前,侯玉珍和老伴刘承雪拉扯4个孩子,孩子都在上学,刘承雪揣着一手焊接的好手艺常年在外打工,一天虽然只有三四十元的收入,但一天的工都不敢旷;侯玉珍在家里独自照顾着近16亩地。
  “16亩地的收成一年一万多,孩子他爹一年一万多。”一家六口人的生活开支全指着这来之不易的3万块钱。“葡萄种植园分红一人一千,土地获利1000元,儿子打工一天200元,老伴一天60元。”趁着儿媳哄孩子睡觉的空档,侯玉珍算了一笔账,单是村里葡萄合作社的分红,一年就有5000元的收入,连一岁三个月的小奶娃都为家里带来了一笔1000元的进账。
交上几亩地
家门口挣钱、分红

  2012年村里开始筹划葡萄采摘园,侯玉珍一家就盘算着把家里的几亩地全部“上交”。
  不种地了,劳动了半辈子的侯玉珍没闲住,成了村里第一批加入采摘园工作的劳作工,一天8小时工作制,中午回家还能眯上一会,做着这份工作的时候,侯玉珍觉得可比大半夜在玉米地里等浇水的柴油机有劲多了。
  小孙女出生后,侯玉珍56岁时“退休”了。当时比自己大一岁的老伴还在外地奔波着。“都老头子了,家门口就能挣钱,为啥还要往外跑。”在外为家人生计奔波了半辈子的刘承雪毅然回到刘村,接替老伴在采摘园工作的活。每天家里吃、家里住,过上了既能着家又能赚上钱的踏实日子。
  春定苗、夏秋收、冬剪须,等到7月份,园里的第一批葡萄就要成熟了,请假出门帮工的刘承雪会赶在一年当中采摘园最忙碌的时候回来。“多付出、好好干,努力争取分红能过万。”虽然采摘园才刚有了一年的分红,但对于这片已经改变了自己生活的土地,刘承雪一家还是寄予厚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